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其颁布的《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等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包括信息科技学科在内的课程实施,要充分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全面发展。然而,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不仅取决于学校、教师,也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和运用水平。要注意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使学生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就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实践的渠道。笔者带着“如何在中学课程中设置信息科技课程?如何提高中学信息科技教育的质量?如何在中学信息科技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些思考,结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科普教育基地课程化工作要求,提出了利用社会科普教育资源优化信息科技教学这一论题。以学生在活动教学中获得体验和感悟为目标,创建由社会与学校共同管理、组织开发实施的课程,作为中学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补充。本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对该论题进行了研究,搜集并整理了国内外利用科普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总结了适合上海中学生信息科技拓展教学的科普资源列表;然后,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情景-问题-领悟-创造”的教学模式,阐述了利用科普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理论基础、原则和步骤;最后,从行动研究的角度开展了具体的的教学实践、编制出一套《上海市集成电路科技馆学习任务单》,并对各类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初步验证了基于社会科普教育资源的“情景-问题-领悟-创造”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说明了社会科普教育资源对高中信息科技教学的实际作用。本研究为从事高中科技教学的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参照的模型和依据,并供教研人员进一步研究或相关研究之用。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提出观点,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为国内外教育界对本论题的研究综述;第三部分为社会科普教育资源与高中信息科技教学改革的整合;第四部分为社会科普教育资源在信息科技教育中的应用模式;第五部分为通过学校在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的教学实施进行案例研究;第六部分为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