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与经济是衡量区域差异的主要指标,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变化会对地区差异产生重要影响,在区域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人口与经济协调程度逐渐成为地区健康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近年来,泛长三角地区通过实施区域一体化来提高区域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该目标的实现,需要重点关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人口变化协调等。因此,厘清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泛长三角区域未来一体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尤为必要。鉴于此,以泛长三角为研究地域,基于2000-2015年时间段,选取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关研究指标,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研究区内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借助人口与经济同步发展指数探究各市人口与经济发展同步类型,通过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动态性和空间集聚特征演变。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定量探究了影响泛长三角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的驱动机制,并根据区域发展条件和驱动机制对耦合协调度不同的地区提出相应对策。研究表明,在整体层面上,泛长三角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不断上升,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也不断上升,江苏、浙江、安徽与整体趋势相似,上海则相反,研究区内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差异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缩小。在市域层面上,除上海以外其他城市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各市的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边缘区各市间的差异和边缘区与核心区各市间较大差别造成了该地区内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较大差异。在空间格局方面,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类型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大多数城市人口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空间格局在东西方向呈“S型”变化趋势且差异不断增大,南北方向呈“倒U型”变化趋势且差异逐渐减小。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性呈现出以合肥、南京和上海为中心向外递减的趋势,其变化方向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向高水平状态转变,最终稳定在高水平阶段。另外,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高值和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太湖流域周边的城市,低值和冷点区则集中在皖北和皖南地区。在此基础上,通过探究影响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变化的驱动因子时空异质性特征,本文提出了以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为保障力、市场作用下的高素质人才为支撑力与产业集聚力的驱动机制,并将地区发展条件和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驱动机制相结合,提出了加强核心区辐射、大力发展优势区与潜力区、加强边缘区产业承接能力和各市间的交流等方面的优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