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泛长三角市域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过程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与经济是衡量区域差异的主要指标,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变化会对地区差异产生重要影响,在区域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人口与经济协调程度逐渐成为地区健康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近年来,泛长三角地区通过实施区域一体化来提高区域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该目标的实现,需要重点关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人口变化协调等。因此,厘清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泛长三角区域未来一体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尤为必要。鉴于此,以泛长三角为研究地域,基于2000-2015年时间段,选取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关研究指标,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研究区内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借助人口与经济同步发展指数探究各市人口与经济发展同步类型,通过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动态性和空间集聚特征演变。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定量探究了影响泛长三角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的驱动机制,并根据区域发展条件和驱动机制对耦合协调度不同的地区提出相应对策。研究表明,在整体层面上,泛长三角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不断上升,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也不断上升,江苏、浙江、安徽与整体趋势相似,上海则相反,研究区内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差异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缩小。在市域层面上,除上海以外其他城市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各市的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边缘区各市间的差异和边缘区与核心区各市间较大差别造成了该地区内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较大差异。在空间格局方面,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类型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大多数城市人口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空间格局在东西方向呈“S型”变化趋势且差异不断增大,南北方向呈“倒U型”变化趋势且差异逐渐减小。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性呈现出以合肥、南京和上海为中心向外递减的趋势,其变化方向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向高水平状态转变,最终稳定在高水平阶段。另外,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高值和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太湖流域周边的城市,低值和冷点区则集中在皖北和皖南地区。在此基础上,通过探究影响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变化的驱动因子时空异质性特征,本文提出了以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为保障力、市场作用下的高素质人才为支撑力与产业集聚力的驱动机制,并将地区发展条件和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驱动机制相结合,提出了加强核心区辐射、大力发展优势区与潜力区、加强边缘区产业承接能力和各市间的交流等方面的优化对策。
其他文献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这项技术的运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优化课堂结构,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
列举了2018年高考试题涉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考点,根据该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水平划分对典型高考试题进行了素养分析,提出了化学试题是发展学生该核心素养重要阵
根据拼合原理,设计并合成了21个未见报道的新的二芳醚基哌嗪类衍生物,其结构用1HNMR,ESI-MS,HRMS进行了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定实验证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4
明析红锥人工林降雨特征对降水分配格局的影响,为南亚热带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支撑。以34年生红锥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017年1—12月的大气降水、穿透雨和树干茎流
川西北高寒草原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过度人为放牧导致草地沙化问题突出。为了探讨不同生物质改良剂对高寒草地沙化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
<正> 毛花猕猴桃果实是一种营养素高度集中的天然产物,是一种极好的营养食品原料,其果实理化性状及加工适应性均表明果实适应非整果型加工,尤其适应果汁饮料加工。为此,我们
<正>笔者在研究近几年的高考函数题时发现,很多复杂的导数题都与函数f(x)=ln x有关,于是将这类题进行了分类整理,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不等式链,因而成文,以飨读者。1发现过程由2
针对英语教学中的沉闷的课堂气氛和缺乏回应的学生,文章根据对相关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对比,提出英语教师的积极情感因素与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英语能产生良好效果
对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淤积形态对库区输沙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淤积量与同蓄水量条件下,近坝段存在较大库容的三角洲淤积形态,在发挥水库拦粗排细减淤效果及优化出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出现耕地非农化趋势严重、人地矛盾愈加凸显等问题,耕地集约利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当前片面追求耕地过度集约而忽视了生态环境,导致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不断恶化。因此,解决好耕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关系,对保护耕地生态安全意义深远。目前,对耕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关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二者协调性以及未来预警鲜有研究。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兰州市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