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围绕碘氧化铋的可控合成、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质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两个部分的内容:(1)通过仅仅调节醇的类型,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利用溶剂热路线合成了一系列碘氧化铋多级微球,包括BiOI,Bi7O9I3和Bi4O5I2。研究表明,在各种产物的形成过程中,醇的黏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通过紫外漫反射光谱和理论计算可知:Bi:O:I比列不同的碘氧化铋呈现出不同的光吸收能力和能带结构。结果,当以罗丹明B和无色苯酚为污染物模型时,所合成的BiOI,Bi7O9I3和Bi4O5I2展现出了形貌和成分依赖的光催化活性。在实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讨论和分析了它们的光催化活性差异。此外,我们也评价了碘氧化铋多级微球作为吸附剂去除水溶液中磷的性能。结果表明,因其高的比表面积和多级孔结构,Bi7O9I3和Bi4O5I2微球对水溶液中的磷显示良好的吸附能力。(2)通过简单的溶剂热合成路线,以1:1的乙醇和水作溶剂,在160oC条件下,反应24h,分别控制合成了不同组成的BiOCl/BiOI多级微球,产物经XRD、FE-SEM、EDX谱、紫外-可见漫反射谱等分析技术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较单一的BiOI,BiOCl/BiOI复合半导体由于有效的分离光生载流子,其光催化活性可以被大大提升。不同比例Cl:I与不同pH值条件下合成产物的BiOCl/BiOI的光催化活性也被系统地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