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来华传教士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传播(1807-1860)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qing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民主制度进入中国的途径大致有三:传教士的译介;商人、游客的宣传;中国留学生、驻外使臣的引介。在这些群体中,奏响中国认识西方民主这一启蒙序曲的当属西方传教士,是他们开启了中国认识西方民主政治的历程。   本文选取1807-1860年中国尚处于中西交锋之初这段比较封闭的时期来进行研究。全文所关注的重点是在中西这种跨文化的历史实践中,异域的西方概念是如何实现在汉语语境中叙述的问题,面对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的介入,中国士人又是如何理解、回应,以及传教士这种最初的努力对中国社会带来一种怎样的影响,从而来更好得分析中国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的历程。本文不首先预设或套用西方理论框架,而是在细致梳理史料的基础上,逐步把握和分析传教士的传播内容以及中国士人的回应。通过分析早期新教传教士出版的史地著作和中文报刊,发现西方近代政治概念进入汉语语境后,其所指和能指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政治新词的创制以及词意的稳定,是传教士与中国文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民主制度进入中国本土之初,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造成了理解的困难与偏差,但这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西方政治制度内容基本清晰的呈现于汉语世界中,民主政治思想则依附于制度而进入国人的视野。少数中国开明之士虽然对西方民主政治表现了高度的认可与赞同,但对民主制度的理解往往被纳入了传统政治文化的范畴,造成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掩埋。史地著作还曾被少数中国士人引用转述,并在第二次传播中扩大影响,但报刊似乎只能堆积于历史的尘埃中。由此,传教士虽然带来了西方近代政治新知,但却并未产生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期刊
利用故障树分析法对矿井提升机的立即施闸故障进行分析,定性地分析了立即施闸故障6个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定量地计算了引起立即施闸事故事件的各个因素的概率.计算了立即
汪华自宋以来是徽州地区的地方神,到了明清时期,宗族的兴起又赋予了汪华“显祖”的地位,成为汪氏家谱中着力塑造的人物。明清徽州家谱中保留着丰富的关于汪华的文献,通过深入分析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