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化自信”被高举的现代社会,单纯地物质条件已经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人们对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愈发凸显。宗教文化因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精髓被认为是建设现代化国家所必须的非现代化文明之一。传统宗教地理研究缺乏空间性与宏观性把控,多数学者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且多注重部门宗教地理学的研究,对宗教地理整体性研究较少,地理学的理论带入甚少。本文藉由大数据时代的便利性、地理信息系统运用的普遍性以及POI兴趣点数据的优异性与获取便捷性,结合传统宗教书籍阅读、田野调查的研究方式,将海量云数据与传统的宗教文化研究方法相结合,研究福建宗教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将本土的宗教看作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外来宗教看作是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探索,是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前进的过程。文本以福建省作为研究区域,基于Arcgis10.2平台,探索福建宗教建筑空间分布特征。所获得的宗教POI数据划分为两类,其一为本土宗教建筑,其二为外来宗教建筑,分别对其进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与驱动力分析。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结合各县级行政区2017年的经济数据与人口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结合空间分析结果、驱动力因素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对全省84个县级行政区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划分出宗教类型区,对不同类型区提出粗浅的宗教旅游利用建议。本文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通过空间分析可知,无论是本土宗教建筑还是外来宗教建筑均集中分布于福建沿海区域,且以东部沿海最为显著。县域间的宗教密度差距较大,所得的结果热点区集中出现在东部沿海福州—莆田一带。标准差椭圆处理得出的两个椭圆的长轴方向“西南-东北”,短轴方向为“东南-西北”,两者相一致,二者发展趋势相一致。将二者叠置分析得知外来宗教建筑发展趋势比本土宗教偏东北。二、在影响宗教建筑空间格局的自然因素中,海拔、坡度与宗教建筑的分布呈现出显著相关。宗教建筑在选址时趋向于选择海拔低、坡度小的地区。宗教建筑数量与河流远近的相关性一般显著,沿海地区受海运影响较大。在影响宗教建筑空间格局的人文因素中,宗教建筑的空间分布于人口密度呈现显著相关性。而从历史信仰传承上看,福建省的几个历史文化名称均为宗教建筑集中分布的地区。由于本文以福建宗教的现状分布特征分析为主,交通可达性影响较小,因此更多的从历史交通方面探究,如“海上丝绸之路”与“五口通商口岸”,二者对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入闽均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三、外来宗教建筑为了适应福建本地的宗教习惯以及更好地在闽扎根发展,在选址上与本土宗教建筑相似,呈现出显著的“参考性”,即本土宗教发展较好的地区同时也分布着外来宗教建筑的身影,外来宗教在闽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四、对全省84个县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与系统聚类分析,划分4类宗教旅游类型区,依据不同的类型区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宗教旅游资源利用方式,针对第一类宗教建筑高密度区,应采取“深度挖掘式”开发方式;第二类属于宗教建筑密度中等分布区,该类型主要选用的发展模式为“抱团式”;第三类属于宗教建筑密度低密度区,可选取“保护开发式”的利用模式;第四类所涵盖的县级行政区面积最大,数量最多,属于宗教建筑较低的密度区,应该采用的方式为“捆绑式”开发。但各分类还应结合县级行政区实际情况,加以完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