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第三部长篇小说,是美国文学史上非裔美国文学的一次突破。小说通过描写非裔美国人戴德一家三代的历史,无情地揭露了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给非裔美国人的心灵带来的毁灭性的影响;描写了白人文化对非裔美国人意识的侵蚀以及黑人在非裔美国人信仰与白人意识之间的仿徨、迷失和探寻。虽然学者们对《所罗门之歌》的研究方面很广又极有深度,但至今为止,很少有学者系统地探讨过《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记忆现象。文化记忆经常蕴含在名字,歌曲以及仪式礼制之中,时间跨度为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且文化记忆常常与身份的建立,尤其是与文化以及种族身份的建立有关。本文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主要探讨如何重拾文化记忆以及如何把文化记忆与现在相融合等问题。论文由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包括对作家和作品的简要介绍,国内外对《所罗门之歌》的文学评论以及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展现了一个没有文化记忆的世界,通过对戴德一家三代人的生活描述,探讨了戴德一家三代人文化记忆以及身份丢失的过程。第二章展示了奶人戴德重拾文化记忆的过程。在彼拉多等人的帮助下,奶人开始了他的南方之旅,在战胜了一系列的困难和磨练之后,奶人终于寻到自己的文化之根,并且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第三章探讨了奶人如何将文化记忆与行动相连,如何将过去与现在融合。并指出获得文化记忆不是最终目标,将文化记忆融入现在,指导人们生活才是获得文化记忆的最终目的。结论总结全文,并重申从文化记忆角度解读《所罗门之歌》的意义。结论指出只有找回文化记忆并且使其与现在相融合,美国的黑人才能达到所谓的“双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