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隆升的沉积记录与地貌响应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wwyu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的强烈隆升在沉积物和地貌上都留下了重要的证据,本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其在成都盆地留下的沉积物记录和青藏高原东缘的现代地貌特征来反演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隆升的性质和特征。成都盆地的晚新生代沉积物以大邑砾岩为主,主要出露于成都盆地西侧的龙门山山前带,由西到东逐渐变薄,呈楔状特征,是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强烈隆升的产物,忠实地记录了高原的隆升过程。青藏高原东缘的剥蚀速率与地表隆升速率呈线性关系,河流下蚀速率约为山脉地表隆升速率的5倍(李勇等,2005),因此,研究该区域的地表特征(主要为地形切割程度)可以反映河流剥蚀的程度,进而反映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东缘不同地段的隆升程度。 在沉积记录的研究上,我们以大邑砾岩为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①砾石成分统计和对比、砂岩薄片鉴定对比、粒度分析对比、重矿物分析、粘士矿物X衍射分析和孢粉分析等沉积学方法;②地球化学分析方法;③多元统计分析以及沉积通量计算等数学方法;④年代学方法。通过应用以上研究方法并相互印证,得到以下主要认识:(1)岷江在大邑砾岩沉积初期之后才发生改道注入成都盆地;(2)成都盆地南部的庙坡剖面和熊坡东剖面均受古青衣江的控制,且古青衣江流域稳定;(3)大邑砾岩沉积期间龙门山南部的剥蚀速率大于其北部,青藏高原东缘的现代隆升速率更大;(4)大邑砾岩沉积初期至其沉积末期,青藏高原东缘的总体气候变化特征是由干旱寒冷变为温暖潮湿的;(5)从青藏高原东缘剥蚀下来的物质绝大部分(>90%)都不在成都盆地沉积,表明成都盆地晚新生代的构造活动以抬升为主,没有为碎屑物质的堆积提供足够的可容性空间。 通过截取青藏高原东缘的数条带状剖面并加以分析,我们得到了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速率以龙门山地区最大,川西高原次之,成都盆地最小,并根据青藏高原东缘隆升速率的差异将之分为7个区块。都江堰以北区块的隆升速率最大,为岷江在晚新生代期间的溯源侵蚀提供了证据,龙门山南部的青衣江流域的隆升速率也很大,其最大的特点是剥
其他文献
松潘-甘孜造山带夹于塔里木-柴达木地块、羌塘和扬子地块之间,呈一个“倒三角形”,其主体范围:西以义敦岛弧带与羌塘地块相隔,北界为阿尼玛卿混杂岩带,东界及南界为龙门山-盐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华南地区晚二叠世末碳酸盐台地上广泛发育一套钙质微生物岩,这些钙质微生物岩以发育“花斑状”构造为特征,部分微生物岩伴生有叠层石层、鲕粒灰岩层。通过仔细的野外和室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