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末在哈萨克斯坦会谈时提出了国际产能合作的概念。2015年5月,中国国务院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颁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而“一带一路”的大力推行,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契机。在此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水平等都有所提升,并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国际产能合作初见成效。然而,我国各省市在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可能非常积极、乐观和高效率,而对方政府和企业效率可能会非常低,甚至几乎无法和我方形成积极的协作和互动,如此局面必将影响到国际产能合作的效率,从而降低双方的合作意愿。因此深入系统地开展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有关问题的研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对国际产能合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对国际产能合作展开深入研究的基础前提。本文首先在大量前人有关国际产能合作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国际产能、国际产能合作效率的定义。接着结合当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本文选取我国对东道国的OFDI存量、东道国的劳动力总数和劳动力市场效率指数作为投入指标,选取东道国的GDP、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贸易额以及东道国的基础设施发展指数作为产出指标。通过DEA模型中BCC和CCR两种模型测算出的国际产能合作的综合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和规模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超效率DEA模型测算出国际产能合作的超效率值,弥补传统DEA的缺陷。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的产能合作效率尚处于无效状态,且对各区域的产能合作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总体效率值在逐年递增。从规模收益来看,除少数国家的产能合作规模效率递减以外,大多数国家的国际产能规模收益呈现递增或不变状态。然后利用TOBIT模型,对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产能合作效率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发现:东道国的经济水平、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政治稳定度都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产能合作,不同区域上述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最后,本文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中国国际产能合作效率提高的对策建议,比如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资源环境等的认识,因地制宜的选择合作地区,加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联通,加快推进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加强配套服务行业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