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社会人口学特征,膳食因素(总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果、蔬菜以及钠盐的摄入量)与发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危险性的关系。方法2010年4月~2011年10月开展了一项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由45~85岁的360例白内障患者组成,对照组为与病例1:1匹配,因各种急性、非肿瘤性及非代谢性疾病同期入住相同医院的360例非白内障的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个体疾病既往史等。同时还采用一份有效的半定量化食物频率调查表(FFQ),获取研究对象膳食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果和蔬菜、钠盐)的摄入情况。所有病例经临床确诊,并根据晶状体混浊分级系统III和所拍摄的晶状体裂隙灯照片确定白内障类型。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各种宏量营养素摄入量与3种类型白内障(核性、皮质性及后囊膜下白内障)关联的比值比(OR)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720例研究对象,病例和对照各360例,病例年龄45~85岁,平均(69.20±10.39)岁;对照年龄45~85岁,平均(69.62±10.93)岁。最常见的白内障类型是皮质性(n=190),其他依次为核性(n=107)和后囊膜下白内障(n=63)。2、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皮质性白内障呈正相关,与摄入量为最低四分位数的对照相比,摄入量为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皮质性白内障的OR=2.471(95%CI:1.348~6.043,P=0.027)。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摄入量为最高四分位数者发生核性白内障的危险性是最低四分位数者的2.7倍(OR=2.742,95%CI:1.790~4.200,P=0.033)。动物蛋白摄入量增加对核性(OR=0.841,95%CI:0.416~0.963,P=0.016)和后囊膜下白内障具有预防作用(OR=0.528,95%CI:0.148~0.869,P=0.023)。3、调整多种潜在性混杂因素后,与水果、蔬菜以及总水果蔬菜摄入量为最低四分位数的对照相比较,摄入量为最高四分位数者发生ARC的危险性分别下降了约19%(OR=0.814,95%CI:0.677~0.979,P=0.017)、19%(OR=0.812,95%CI:0.691~0.945,P=0.004)和29%(OR=0.713,95%CI:0.608~0.937,P=0.001)。随着水果、蔬菜以及总水果蔬菜摄入量的升高,发生ARC的危险性逐渐下降(P <0.05)。水果和蔬菜摄入量增加分别与核性白内障(OR=0.690,95%CI:0.327~0.897,P=0.021)和皮质性白内障(OR=0.721,95%CI:0.413~0.905,P <0.001)呈显著性负相关。4、病例组钠盐摄入量(14.18±3.80)g/d明显高于对照组(13.02±3.28)g/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26,P=0.001)。膳食钠盐的摄入量与后囊膜下白内障呈正相关,钠盐摄入量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后囊膜下白内障的危险性是摄入量最低四分位数对照的2倍(OR=2.017,95%CI:1.236~3.473,P <0.001)。结论1、碳水化合物和PUFA摄入量增加,分别是发生皮质性白内障和核性白内障的危险因素;而蛋白质,尤其是动物蛋白摄入量增加能够预防后囊膜下白内障。2、水果蔬菜摄入量增加可使发生ARC的危险性下降。3、降低钠盐的膳食有助于预防后囊膜下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总之,本研究的结果提示,中老年人群改变膳食习惯,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维持合理的膳食结构,平衡营养,可有助于预防A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