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稀疏性的网络断层扫描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uem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规模和复杂性日益提高,准确及时的性能数据对网络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庞大的现代网络以及现有测量技术的限制使得收集完整的测量结果是不切实际的。网络断层扫描是从医学中CT扫描衍生出来的概念,其核心是通过易于观察的量来推断所需测量的量。网络断层扫描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用于推导网络内部链路的性能指标,如链路时延、丢包率等;第二类用于估计网络中源到目的的流量强度。不管是推导网络链路的性能指标还是估计网络OD流,直接测量通常是极其困难的。网络断层扫描并非直接测量这些性能指标,而是从其他易得到的测量量估计出来。然而,从易于观察的量来推断网络的性能数据往往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当前大多数工作采用统计推理的方式。在本文中,我们分析网络数据具有稀疏特性,即网络性能指标本身具有稀疏性或在某些字典下具有稀疏性。作为一种新兴的信号分析和综合方法,信号的稀疏表示吸引了研究者的大量关注,已成功应用到信号编码、压缩感知、盲源分离等领域。当前一些网络断层扫描工作已经展示了网络数据的稀疏特性,因而我们期待充分挖掘网络数据的这种特性能得到良好的估计性能。本文针对这个交叉领域展开研究,取得以下相应成果:1.作为整个论文的基石,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数据的稀疏性,包括网络链路参数如延时、丢包率的稀疏性,并以实际网络流量为例,阐述了OD流在基变换下的稀疏表达。然后提出利用稀疏性从路径测量进行链路估计,除了压缩感知领域经典的l1最小化,特别提出了一种稀疏贝叶斯学习的方法对网络链路状态进行推理。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2.针对网络断层扫描中的测量路径选择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路由矩阵互相干值的路径选择算法。该方法利用了链路参数的固有稀疏性,选择那些路径使得构造的路由矩阵的互相干值最小。首先证明了该方法的NP完全性,并采用子模理论分析优化目标性质。然后提出一种贪婪式算法,在每次迭代,算法优先选择测量路径使得互相干值增长量最小。实验结果证实所提方案能选择少量的测量路径数,同时保持较高的链路辨识度。3.除了链路状态的稀疏特征,本文进一步探索了链路时间相关性,提出一种时空网络拥塞诊断方法:加权l1最小化方法。该算法结合了链路性能参数的稀疏性和拥塞先验概率,如果把稀疏性看作是链路参数的空间属性的话,那么先验概率就是链路参数的时间相关性。首先在理论上分析了加权l1最小化的恢复误差,并指出选取合适的权值最终会改善恢复精度。然后采用最大后验概率的方法使用拥塞先验概率来确定权值。实验结果证实所提方案优于仅利用稀疏性的方法或仅利用拥塞概率的算法,具有较高的估计精度。4.针对网络中的OD流矩阵估计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流量矩阵稀疏表达的估计方法。该方法将小波基的一部分作为字典表达序列,并以OD流矩阵的列l1范数的和最小化为优化目标,成功解决了流量估计中的病态性问题。本文从理论上证明所提出方法的无误差估计条件。由于真实的OD流量中通常含有异常分量,因此分别对两者进行建模能得到更精确的结果。理论分析若异常分量和正常分量在各自的字典下充分稀疏,则可无误差恢复OD流矩阵的正常分量和异常分量。实验结果证实从链路测量估计OD流矩阵时,所提方案不管是异常检测还是流量矩阵恢复均具有较高的精度。通过解决上述问题,将稀疏性理论引入到网络断层扫描中,取得了比传统方法更好的结果。同时,由于本文包含了若干关于稀疏性的理论分析,这些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丰富了稀疏信号处理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
其他文献
输送网络,如血管、叶脉以及神经通路等,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输送网络的形成及其演化过程,科学家们利用偏微分方程建立了多种数学模型,而这些模型的数学理论研究已成为当前偏微分方程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课题。本文主要研究两类偏微分方程生物输送网络模型解的存在性、爆破准则、一致有界性以及大时间行为等。研究内容与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三维流体输送网络模型的Cauchy问题。具体而言,首先得到
磁光表面等离子激元(Magnetoplasmon,MP)研究的是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与磁光材料相互作用现象的交叉领域。通过将磁性材料引入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结构,可以实现磁场对表面等离子共振波矢的调控、表面等离子共振增强磁光效应等新的光学现象。基于MP现象的相关材料和器件在生物传感、磁场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传统的MP研究的材料体系主要是基于铁磁金属(Fe、Co和Ni),以及铁磁金属与贵金属(
在科研团队原有研究基础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时域信号源、时域收发天线、微波与控制电路、数据采集与成像算法等钻孔测井成像雷达各子系统的关键技术;设计并研制了一款基于冲激体制的钻孔测井成像雷达原理样机,并在实验测试井中进行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达到预期要求。针对提高时域信号源峰值功率、降低触发抖动、减小时域信号源电磁辐射干扰,以及脉冲波形整形等难点技术进行了应用基础与实验测试分析;设计并研制了基于固态快速
时滞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实际工程系统中,如人口、电力、航空航天和经济等系统。时滞的出现,可能会降低动力系统的性能,甚至导致系统失稳。于是,分析时滞对动力系统性能指标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控制领域研究的主流方向。关于时滞动力系统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本文基于Lyapunov-Krasovskii泛函理论、时滞分割法、倒凸方法、自由权矩阵技巧和线性矩
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时滞复杂动力系统随处可见,对其动力学行为的研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工程应用中都有重大意义。同时,作为一种人类改造世界的有效手段,控制系统理论及其应用越来越重要,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如何通过人为的有效控制,实现时滞复杂动力系统的同步。目前,该领域已吸引了来自物理、数学、工程、通信、生物学等各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未能得到充分研究与解决
单原子层石墨烯因其在电学、力学、热学和光学方面的优异性能,自2004年被发现以来,便一直备受各领域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其中,采用石墨烯作为场效应管的沟道材料是其最具前景的应用之一。但是,器件的结构和介质会影响甚至改变石墨烯场效应管(GFET)的性能。本文以自氧化铝为介质,提出了多种简单的制备方法,并制备了多种新型结构GFET,研究了器件的结构和介质对GFET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沉积介质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能够全天时、全天候地获取地球表面高分辨率图像,在农业调查、地质勘探、灾害评估和军事侦察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SAR自动目标识别(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ATR)技术可以自动、准确、高效地将SAR图像中的目标进行分类、辨识,极具研究与应用价值,是当前国际SAR技术领域的前沿热点。特征提取是SAR
径向注行波管是电真空器件中的一类重要的小型化管型,具有工作频带宽,电压低及结构尺寸小等特点,在新一代5G通信、新体制雷达系统等民用和军用领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满足实际应用对微波功率器件的工作频段、输出功率和封装体积等要求,是很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本论文围绕径向注角度对数曲折线慢波结构行波管中的慢波结构、电子枪和磁聚焦系统等关键部件的研究设计和工艺试验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了角度对数微带慢波结构的
近年来,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和雾无线接入网络(Fog radio access network)等大规模分布式天线系统、海量机器类通信(Massive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等新型通信架构和技术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认可和倡导。活跃用户探测(Active user detectio
实际地质体具有信息量巨大、构造复杂等特点,目前工程尺度的地质建模技术普遍存在精度不高、"人机交互"过多等局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视化编程插件Dynamo、在Revit软件中对复杂地质体建立参数化三维地质体模型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自编节点,实现对勘探孔点云数据的Kriging插值,生成NURBS地层曲面,进行曲面自行矫正,最后生成包含物理力学性质属性的参数化三维地质体模型。利用该方法,根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