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6年中国私营经济发展轨迹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建国以来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的私营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分四个时期论述了这一时期国家政策的演变对私营经济的影响和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建国初,国家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及维护政局的稳定,对私营经济采取了扶持的政策。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层面的要求逐渐取代经济运行本身的规律,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支配的地位。这段时期,国家采取了“限制、利用、改造”的方针。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在不同的时期政策有不同的侧重点。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五反”运动开展之前,国家采取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方针指导下的“利用”政策;从“五反”运动到1953年6月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之前采取的是“限制”为主的政策,但是并没有放弃“利用”政策;从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在急于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下,采取了“改造”的政策,至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我国已经消失殆尽。这个过程中私营经济先是获得了初步的恢复和发展,而后又经历了从被限制到被改造的过程,最后随着改造的完成,私营经济实际已经消失。
其他文献
随着研发活动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被广泛认知,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包括税收激励在内的多种措施提升本国的研发水平。我国同样采取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期提高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D投入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在这样的环境下,深入研究我国企业R&D税收政策的激励效应,对于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加大税收激励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