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对等角度看同一译者对同一名著重译的必要性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典作品的翻译中,重译现象极为普遍。重译主要分四种:转译、回译、不同译者对同一名著的翻译,以及同一译者对同一名著的再译,本文着重研究最后一种重译现象。法国翻译理论家亨利·梅施尼克认为,对文学作品的初次翻译能让作品呈现在各国读者面前,重译会使文学作品的魅力久经不衰。本文侧重研究重译时译者对原著的理解是否加深,能否更正原译中的错误,以及能否使译作更贴近原著,由此论证名著重译的必要性。目前国内研究重译的文章多集中在以不同译者的不同译本为例来论述重译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必要性上,研究同一译者的重译文章在文学翻译界寥寥无几。本文主要以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作为依据,分析翻译家刘重德1982版和1993版的译作《爱玛》,通过描述性研究分析重译能否更加贴近文学原著,由此证明同一译者对同一名著重译的必要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推动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批评,以及比较文学的发展。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信息的过程”。本文通过判断目标语读者阅读后的反应是否与原语读者阅读后的反应相似来论证重译较原译更加优秀,由此证明名著重译的必要性。刘重德1944年初次翻译文学名著《爱玛》,1982年匆匆浏览一遍便稍作更改,1982年版主要以直译为主,一些译句不甚通顺,1993年刘教授对这一作品进行重译。本文对刘教授1982版和1993版进行描述性比较研究。在本文的分析部分,首先介绍了刘重德重译《爱玛》的原因,接着先后分析《爱玛》重译本与原译本相比较取得了那些进步,以及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在1993年重译本中,译者更正了翻译中的误译和漏译问题,使重译本中的措辞更加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摆脱直译的束缚,同时随译者阅历的丰富对原著的理解更加深入。虽然如此,重译本在以上四个方面仍然有不足之处,本文也对此做了详细分析。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棉花根系分泌物对棉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采用水培养法收集棉花根系分泌物,在棉田土壤中添加棉花根系分泌物,培养15 d后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结果]中、高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ICA )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IC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着重观察CT、MRI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5
<正>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可使一档节目脱颖而出,一档好的节目也能成就"名牌"主持人。以什么样的形象走近受众,主持人怎样才能在节目中展现才华,从而赢得观众?笔者认为,除了
<正>度量衡器具检定印鉴是证明度量衡器具经过检定、其性能是否合格的具有行政或法律效力的标志。自古以来,凡制造、修理、使用的计量器具,检定之后均给出印鉴标记,未经检定
紫云英作为一种绿肥作物,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及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本文概述中国紫云英主要种质资源,总结紫云英种植模式与栽培技术要点、还田
本文提出了曲线轨迹剪切的方案,建立了剪切机曲线轨迹剪切的模型。以变宽度圆盘剪切机为研究对象,从曲线轨迹剪切的速度出发建立了剪切机模型;从剪切板材的厚度不同出发,提出
目的:恶性腹水(malignant ascites,MA)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多种因素参与,免疫因素也在其中发挥作用。尽管目前恶性腹水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但其疗效有限,所以探索疗效更好的治疗方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焊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等各个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高度集中的瞬时热输入,构件焊后将产生相当大的焊
本文针对传统模式下无线网络应用存在的不足,结合新零售智慧门店的应用需求,提出了构建具有"物联融合、云化管理、营销决策、智能审计"特征的融合网络系统的解决方案,阐述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