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验证由于胰肠吻合方法的改良,术后出现胰瘘的概率率是否相应下降。并对使用不同吻合方式进行手术与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做统计学分析,以此来比较使用不同种吻合方法进行手术之间的优势和劣势。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2008年10月到2013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进行手术的14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这些病人在术前均诊断为壶腹周围肿瘤并且进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将术前一般情况进行分类总结,包括胰腺硬度分为1、2、3三个等级,年龄大于70岁和小于70岁分为两组,性别分为两组,术前胆道感染有无分为两组,主胰管直径>3mm,总胆管直径>10mm,术中因素包括是否放置胰管支架,胰液是否外部引流,是否放置T管,术中是否输血,术中失血是否大于400ml。按照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四组:端端吻合组50例,端侧吻合组18例,胰管空肠粘膜组34例,Blumgart吻合组43例。将四种不同吻合方式及术前和术中影响因素与术后胰瘘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Pearson?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胰瘘的具体定义参照的是国际胰瘘研究组制定的诊断标准。最后将采用四种胰肠吻合方式后出现的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四种不同吻合方式间与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具体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中,有27例患者在术后发生了胰瘘,其中A级有5例、B级有17例、C级有5例。在四种胰肠吻合方式中,胰管空肠粘膜吻合和Blumgart吻合的胰瘘发生率低,且皆无C级胰瘘。相关因素与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性别(P=0.020)、胰腺癌(P=0.007)、门静脉受累(P=0.008)、胰肠吻合方式(P=0.004)、胰腺硬度(P=0.000)、主胰管直径(MPD>3mm)(P=0.001)与术后胰瘘的发生密切相关,具有统计学差异;年龄>70岁(P=0.633)、胆总管直径>10mm(P=0.292)、术前存在胆道感染(P=0.830)、胰管支架(P=0.652)、胰液外引流(P=0.955)、T管引流(P=0.928)、术中失血(P=0.400)、术中有输血(P=0.701)与术后胰瘘发生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不同的胰肠吻合方式(P=0.003)、性别(P=0.040)和门脉侵犯(P=0.002)是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预后因素。在四种胰肠吻合方式和术后并发症之间关系的比较中,只有术后胰瘘显示出了统计学差异(P=0.004),提示胰肠吻合方式的不同可以影响术后胰瘘的发生率;而术后胆瘘(P=0.215)、消化道出血(P=0.087)、胆道出血(P=0.776)、腹腔出血(P=0.369)、腹腔感染(P=0.429)及肺感染(P=0.556)等并发症发生率与胰肠吻合方式的不同没有关系。结论胰肠吻合方式的不同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胰腺硬度、主胰管直径、胰肠吻合方式、胰腺癌、门静脉受累等,其中只有胰肠吻合方式是人为可以控制的因素,其余的影响因素均不属于人为可控因素,所以大力改进胰肠吻合方法将是降低术后发生胰瘘概率的切实可行的方法。Blumgart吻合法可以显著减少术后发生胰瘘的机率,并且操作简便易行效果确切可靠,适合广泛的应用在临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