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起源于县域,县域是我国“两山”发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探索和推广县域“两山”实践经验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县域种类多、发展方式多样,以工业为主导的一些县域在实践发展中对生态环境质量、生产生活空间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两山”推进缓慢,怎么指导这一类县域实现“两山”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对“两山”发展百强县开展实地考察,发现工业强县宁海县在“两山”实践中,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本文以探索工业主导型县域“两山”发展路径为主要目的对宁海县“两山”发展建设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首先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民生方面具体分析了宁海县在2003-2018年的动态发展状况,发现宁海县在发展过程中工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县内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稳步提升状态;16年间宁海县也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集中治理、协调发展四个阶段。通过“两山”的发展建设,宁海县逐步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互促共进。
其次,本研究基于县域“两山”发展指数对宁海县2010-2018年的“两山”发展水平进行量化及评估,发现基于动态发展理念的四项变化率指标均存在着高位变化低估问题,为更好地梳理宁海县“两山”发展经验,随后设计了一套算法对这一指数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修正后的评价值与县域发展实际更匹配,该县“两山”发展水平由2010年的0.466提升到2018年的0.851、评价等级从B(良好)提升到A+(优),由此分析了宁海县“两山”发展中的初步经验及后续发展建议。继而,为验证宁海县发展经验的可持续性,本研究利用VensimPLE软件构建了宁海县“两山”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按原情景和优化情景发展下,对宁海县在“十四五”期间的“两山”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原情景发展下,宁海县可持续保持协调发展,“两山”发展水平在2025年预计达0.847;优化情景下预计达0.869,比原情景可提高0.022,能更好实现县域“两山”建设。
最后,本研究从顶层设计、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民生保障四个方面对宁海县“两山”发展实施路径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宁海县在统筹生态环境承载力、合理布局“三区三线”、产业优化转型、攻坚环境污染防治、精准生态补偿机制等综合系统的建立下,支持了该县“两山”发展的价值体现。
本研究对于县域“两山”发展指数的修正有利于这一指数更合理更实际的量化评价县域间“两山”发展情况,找准县域发展的优劣势、为县域的发展和考核提供一定的可操作的指导及借鉴方法。同时,对宁海县“两山”发展路径的梳理研究有助于为工业主导型县域实现“两山”发展提供参考。
本研究对“两山”发展百强县开展实地考察,发现工业强县宁海县在“两山”实践中,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本文以探索工业主导型县域“两山”发展路径为主要目的对宁海县“两山”发展建设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首先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民生方面具体分析了宁海县在2003-2018年的动态发展状况,发现宁海县在发展过程中工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县内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稳步提升状态;16年间宁海县也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集中治理、协调发展四个阶段。通过“两山”的发展建设,宁海县逐步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互促共进。
其次,本研究基于县域“两山”发展指数对宁海县2010-2018年的“两山”发展水平进行量化及评估,发现基于动态发展理念的四项变化率指标均存在着高位变化低估问题,为更好地梳理宁海县“两山”发展经验,随后设计了一套算法对这一指数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修正后的评价值与县域发展实际更匹配,该县“两山”发展水平由2010年的0.466提升到2018年的0.851、评价等级从B(良好)提升到A+(优),由此分析了宁海县“两山”发展中的初步经验及后续发展建议。继而,为验证宁海县发展经验的可持续性,本研究利用VensimPLE软件构建了宁海县“两山”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按原情景和优化情景发展下,对宁海县在“十四五”期间的“两山”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原情景发展下,宁海县可持续保持协调发展,“两山”发展水平在2025年预计达0.847;优化情景下预计达0.869,比原情景可提高0.022,能更好实现县域“两山”建设。
最后,本研究从顶层设计、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民生保障四个方面对宁海县“两山”发展实施路径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宁海县在统筹生态环境承载力、合理布局“三区三线”、产业优化转型、攻坚环境污染防治、精准生态补偿机制等综合系统的建立下,支持了该县“两山”发展的价值体现。
本研究对于县域“两山”发展指数的修正有利于这一指数更合理更实际的量化评价县域间“两山”发展情况,找准县域发展的优劣势、为县域的发展和考核提供一定的可操作的指导及借鉴方法。同时,对宁海县“两山”发展路径的梳理研究有助于为工业主导型县域实现“两山”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