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差序格局’’被认为是把握中国宏观社会结构与微观人际关系最为成功的一个概念,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一个本土概念,是解开中国人社会心理和文化心理的一把钥匙。本文全面回顾了人际关系差序性的研究概况,并深入探讨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差序性与道德判断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以人际关系差序性的两种不同视域——亲疏视域和等级视域为切入点,以湖南省长沙市某中学学生为被试,分别设计了基于两个不同视域的研究方案,每个研究下都包含两个小实验:一个是以Hill & Lapsley(2009),Meier & Sellbom & Wygant(2007)的研究范式为基础,.通过对与自己关系不同的人名和道德属性词配对形成的道德特质词句和不道德特质词句的评分及其反应时的快慢来考查人际关系差序性对道德特质评价的影响;另一个以经典的道德两难判断故事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两难情境下,人际关系差序性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外显的评分指标上,亲疏关系会显著地影响中学生的道德特质判断,并呈现出关系越亲密的道德特质越趋向积极判断,关系越疏远的道德特质越趋向消极判断;而在内隐的反应时指标上,亲疏关系对道德特质的积极判断无显著影响,而对道德特质的消极判断存在显著影响。2、亲疏关系会显著地影响中学生的外显的道德两难判断,并且在选择“救人”的时候,救助一般亲密关系者反应时最短,救助不亲密关系者最长。在选择“不救”时,不亲密关系反应时最短,而亲密关系反应时最长。3、在外显的评分指标上,等级关系会显著地影响中学生的道德特质判断,并呈现出等级越高的人道德特质判断越积极,越低等级关系的道德特质越趋向消极判断;而在内隐的反应时指标上,则不存在这种显著差异。4、等级关系不会显著地影响中学生外显的道德两难判断选择,但是在反应时指标上则存在显著的差异:选择“救”时,涉及同等级的道德两难决策反应时最短;选择“不救”时,涉及同等级的道德两难决策反应时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