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对预后的影响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对具有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从而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收治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共19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信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行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组(简称腹扫组,共26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组(简称盆扫组,共110例)、以及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组(简称全切组,共58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两年生存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经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各组并发症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通过Logistic法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4例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病例的共同特点。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仅存在病灶直径>2cm而无其他危险因素的IA期高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经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后的两年生存率,探究该类患者合理的手术方式。并查阅相关文献报道。结果:1、腹扫组的两年生存率为92.3%,高于盆扫组(90.0%),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腹扫组和盆扫组的两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全切组(75.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2、三种手术方式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6)。3、腹扫组淋巴结阳性率为19.2%,盆扫组淋巴结阳性率为13.6%,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5%为仅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而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跳跃性淋巴结转移”。4、经单因素分析,深肌层浸润(c2=11.972,p=0.01)、神经脉管侵犯(c2=19.899,p=0.00)、淋巴结转移(c2=8.731,p=0.003)、特殊病理类型(c2=7.884,p=0.005)、手术病理分期(c2=19.975,p=0.00)是子宫内膜患者2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经多因素分析,深肌层浸润为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6)。5、仅存在病灶直径>2cm而无其他危险因素的IA期高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经过3种手术方式治疗的两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9)。结论:对于具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切除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相比于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未能改善患者的短期预后,但其可以提高淋巴结阳性检出率,发现仅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特殊类型“跳跃性淋巴结转移”,且未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子宫内膜癌预后与深肌层浸润、神经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特殊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深肌层浸润为影响两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多种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应警惕淋巴结转移风险,积极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当仅存在病灶直径>2cm这一危险因素而无其他危险因素时,患者预后较好,是否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酌情省略淋巴结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