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情色学”论——苏珊·桑塔格早期美学思想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_ex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珊·桑塔格所谓的“艺术情色学”意在反对挖掘作品潜在意义的破坏性阐释行为,力图摒弃那种将内容与形式做明确区分的对待艺术作品的方式,转而将“风格”视作艺术的本质。所谓“风格”即作品的总体性,是艺术家意志的标志,是作品完成后呈现出的外在形貌。但“反对阐释”只能是一种理想,根本无法实现。桑塔格所提倡的描述性批评,实质是一种针对作品赖以起作用的机制所做的批评。与其说桑塔格是“反对阐释”,不如说她意识到了艺术研究完全可以不仅仅是针对文本中的主题或人物所做出的一些爱憎反应。“艺术情色学”要求审美主体高度投入地“凝望”作品,将自身无关审美的因素悬置从而成为纯粹的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充分调动身体的多种感官,真正做到身-心一体地体验作品带来的审美愉悦,更多的去听、去看、去体验。“艺术情色学”目的在于激活人们已经钝化了的感受力,即滋养一种身体化的“新感受力”。桑塔格所谓的“新感受力”是非政治的,其实质是唤醒一种无意识,滋养人们内心的否定性,以培养人们自由选择的能力。保有内心的“否定性”,意味着避免被体制或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驯服。因之,“新感受力”又并非是非政治的。
其他文献
我国家族题材电视剧作为电视剧艺术中的一个特殊类型,一般是以反映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艰难历程与进步足迹,把家族成员以及家族间的关系变化作为贯穿线,并将民族发展史
《儿女英雄传》是清末文人文康所作的一部融侠义于世情的小说。它主要叙述了女侠十三妹在安家的帮助下由江湖回归家庭,安骥从一个柔弱公子成长为·“真英雄”的故事。作者文康
“短篇小说”曾是推动中国小说“现代性”转换及发展的一门重要的叙事文体,自上世纪末以来,随着“市场”、“媒介”(影视、网络)的强劲冲击,它显然不致再能窃据文学“神圣家族”
权德舆,字载之,主要活动于贞元(785-805)、元和(806-820)年间。贞元末权德舆曾三掌贡举,并且积极奖掖后学。宪宗朝他以礼部尚书同平章事,与李藩同作相。权德舆一生手不释卷,兼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