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真村的国家认同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qo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多民族共存的民族国家,国家认同既是民族问题的核心,也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建设、巩固和提升国家认同,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是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历史上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以下简称傣泐)一直处于土司的统治之下,历代中央政权都未能把政治影响深入到傣泐社会基层村寨。这种情况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发生根本改变,党和国家通过一系列民族政策的有效传播,最终把政治影响渗入到普通村寨中,国家认同也在傣泐基层群众中逐步被建构起来。对于普通傣泐村寨来说,新旧社会的变革不仅是政治的解放,也是国家概念从无到有逐步进入傣泐基层社会的过程。那么,这一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国家概念是如何逐步渗入边疆少数民族村寨、国家认同是如何一步步在少数民族群众中被建构起来的,这其中,传播起到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在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被日益重视的背景下,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就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以傣泐村寨景真村为个案,综合运用历史研究和民族志研究两种研究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代统治政权的民族政策及其传播方式进行了历史考察,同时,在对比中详细分析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演变及其推行,试图从政治传播的角度探讨傣泐村寨国家认同从无到有的建构过程,希望在这种探讨中总结提炼出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构有益的启示。景真村虽然是一个研究个案,但作为纯粹的傣族村寨,其研究发现可以适应于其他傣族村社。进而,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社区,景真村的研究对于通过政治传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通过研究,本文发现:
  (1)新中国成立前,傣泐农村仍处于封建农奴时代,土司统治下的傣泐村寨一直处在国家政治统治的边缘,历代统治者持续进行的“改土归流”一直没有获得彻底成功,国家概念始终没能渗入到傣泐村寨内部,普通傣泐群众眼中只有土司政治而没有对国家的认同。民国政府虽然提出了相对合理的民族政策,但其传播却是不成功的。因此,其政治影响无法进入到傣泐社会普通村寨中、无法影响到普通的傣泐群众。从而,国家的概念也无法渗入到村寨内部,普通傣泐群众对民国政府的认同也无从产生。
  然而,在封建领主时代的傣泐社会,在封建中央王朝缺位的情况下,土司政治在傣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佛寺这一中介,土司政治完成了其在普通傣泐群众中的认同建构,从政治传播的角度看,这种将传播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其突出的特点是传播充分适应了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心理,通过佛寺这一中介,统治者和普通群众实现了传播意义的共享,土司政治也在这种共享中完成其认同的建构。
  (2)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从少数民族根本利益出发,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以成立民族区域自治政府为目的,开启了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改革。最终,党和政府成功地对傣泐社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影响逐步深入到傣泐社会普通村寨,在傣泐群众中初步建构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傣泐地区在政治治理上第一次真正完全纳入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中。
  和历史上的“改土归流”不同,民族区域自治是历史的进步,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唯一正确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在传播过程中,党和政府派出以民族干部为主体的工作队,深入到傣泐村寨内部进行面对面的传播;通过“土改”、“扶贫”、“医疗救助”等方式,把党的民族政策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在传播过程中充分尊重傣泐民族习俗,在相互尊重中获得理解和认可。最终,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这种有效的传播中获得推广,国家影响也逐步渗入到基层傣族村寨,国家认同在普通傣泐群众中也逐步被建构起来。
  (3)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党和国家及时调整民族政策,以拨乱反正重塑国家形象并巩固和强化民族区域自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最终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获得巨大的发展。这一时期民族政策的传播,从根本上仍然以人际传播为主,通过乡镇干部到村入户的传达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实现其传播效果。傣泐群众在获得生活实惠的同时,完成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在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中实现对国家认同的建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基层傣泐群众的对外交流不断加深,在与外界社会的接触中对比、体会,对国家认同有了更加深入的感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通过传播体现国家影响、实现国家认同的一种方式。
  (4)为了使研究更加具体化和有针对性,本文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传播为个案,深入分析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景真村的传播及其对村民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没有进入景真村的大众传播网络,这种情况既因为村民们较低文化素养造成的对大众传播的“主观疏离”,也因为村民日常生活习惯和傣家房屋结构导致的大众传播“客观缺位”。进而,在景真村的行政组织网络中,“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传播呈现的是“垂直网络散点分布”的特点。由于在这一系统中关键节点的有效作用没有正确的发挥,导致这种自上而下的传播过程中,越往基层,传播的效果越差,以至于到了传播过程的末端——边疆少数民族基层农村普通村民那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已经消散的所剩无几。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传播,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使全国范围内的各族群众倾听党和国家的声音,并在这种意义的传递中获得对党和国家的认知、认可和认同。如果说行动者个体经由意义来建构自己的认同的话,景真村“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传递中关键节点上意义的消散,就意味着边疆群众无法通过共享“全会精神”的意义来加深对国家的认同。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景真村的国家认同建构的主要手段依然是依赖于基层干部对党的政策的“落实”,傣泐群众在不断的“落实”中获得生活的实惠,进而在感恩中产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而通过日常媒介进行的政治传播则因其传播效果的弱化很少对傣泐群众的国家认同产生实际的促进作用。
  同时,景真的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的运行情况也说明,当前景真村的传播模式与其村社文化存在一定的冲突,这不仅体现在大众传播内容的编码方式上,也表现在其传播时机的选择上,即使是由村干部参与的组织传播系统中,也因其行政传声筒的模式而变的毫无效果。
  通过上述的研究发现,在不同时期,政府都会借助政治传播沟通上下,争取民心,协调、整合社会各阶级、各族群、各集团的利益,但因为政治传播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少数民族族群对国家认同程度的差异。本文认为,正确的民族政策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施加政治影响的基础,有效的传播过程则是民族政策产生效果的前提。在传播中,充分注意传播对象的接受特点,做到传播与民族文化的适应,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政治传播效果并通过政治传播影响普通村民国家认同建构的必要条件。
其他文献
关于中国发展援助的性质和影响的辩论在近几年愈演愈烈,其凸显出西方和中方对于发展援助模式理念上的矛盾。本文通过评估双方在柬埔寨的援助项目,挑战双方持有互相矛盾的提供发展援助途径的看法。本文认为,中国无条件的发展援助模式并非导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的架构面临巨大的改革压力,而双方所提供的援助其实是可以有互补的作用。通过分析双方的经验性数据和援助战略方案,本文对双方在柬埔寨的发展援助情况做
学位
民俗学对新文学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五四新文学变革的关键时期,作为助力,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学的前行。从民俗学的角度考察新文学的发生,北大的歌谣运动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歌谣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这一运动始于五四知识分子对平民文学和人的文学的呼唤,是知识分子们在新时期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又反过来赋予了新文学更加浓厚的平民色彩。在新文学建设初期,
学位
《诗经》被称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滥觞,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瑰宝。《诗经》中纷繁复杂的含有深厚文化含义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窥探古人生活状况、精神境界和价值观,其中很多意象都体现了古人的隐喻思维。隐喻是一个古老的学术名词,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重视,但隐喻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难以踏出语言修辞的界线。真正让隐喻研究重获新生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
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各国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的落实与深入,欧洲各国政局逐渐稳定,经济发展步入正轨并逐步领先于其他仍在处于战乱或动荡中的国家,社会福利逐渐完善与健全,以法国为代表的“高福利发达国家”逐渐被熟知。事实上,法国的福利制度在200多年前就已经建立,近代以来,国家更重视用法律来规范保障福利制度的实施,从而推动了法国福利保障水平一直位居世界前列。50多种福利项目伴随着每一个法国人从出生到死
学位
2014年7月,法国出台了一部《社会和团结经济法律》(Ia Ioi Economie sociale et solidaire,简称为Ia Ioi ESS),并成立了法国社会和团结经济委员会,旨在整合本国社会和团结经济领域的资源,促进该部门的进一步壮大发展。社会经济和团结经济的概念在西方国家由来已久,二者融合而成的“社会和团结经济”这一表述也已经在法国和欧洲广泛使用。然而这一概念对于中国人而言还颇
学位
在中国,英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外语,因此它被列为学校的必修课.学生们为了通过高考及大学四、六级等重要考试而不得不努力学习英语.在压力面前,一些学生变压力为动力,取得了较好的英语成绩.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只是由于别无选择才学习英语,这就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对英语的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班级由于学校扩招而变得越来越大,学生的情况越来越复杂,他们英语学习上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在这种
学位
框架的概念起源于认知心理学和人类学的有关论述,此后,框架理论吸收了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社会运动研究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成型的框架理论。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框架就是个人将社会生活经验转变为主观认知时所依据的一套规则和结构。媒介的新闻报道框架是由框架的概念延伸而来,通过对信息的筛选、组合、强调,形成媒介对于新闻事件的认知体系,对受众认知产生影响。经过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演进,框架概念已经发
在各类话语主张纷呈的国际社会中,一国的国际话语如何才能上升为国际社会共同遵循的普遍共识,不仅关系到当事国的国家利益,而且对于国际政治特别是国际格局的稳定与转换具有深刻的战略性影响。从话语在大国崛起为世界性强国进程中的战略价值入手,论文提出话语传播及由之而生成的国际话语权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和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战略性影响的重要手段。作为当今国际社会中最为成功的话语权拥有者,美国不仅是今天的世界舞台
学位
在农村实地调研中发现线性传播模式在当下中国农业技术传播中面临如下窘境:一是难以反思我国农、科、教脱节的突出问题;二是难以揭示农业技术传播蕴含的风险。“创新的扩散”是发展传播学领域最著名的研究范式,本文指出“创新的扩散”研究范式具有三个局限性:一是以线性创新模式为前提条件;二是依赖线性因果逻辑分析;三是隐藏着技术的话语霸权。  本文通过一个在逆境中崛起的村办茶场的发展历程呈现农业技术非线性传播的现实
学位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自1958年电视首播开始,就在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如今综艺娱乐节目呈现出了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内容多、播出时间长、覆盖面广、收视率高、在受众中影响力大;二则是在这份火爆背后,创新能力匮乏、盲目跟风从众、缺乏自主意识的困局越来越深的困扰着从业者们进行综艺娱乐节目的创作。从一个生产者视角展开的问题由此提出:如何引领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困局突围?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