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度地形地表加速升温及其能量平衡变化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ronyG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中国气象局(CMA)提供的1979~2014年气象台站常规观测资料(包括2m大气温度(Ta),地表温度(Ts),10m风速(V0)),本文首先分析了青藏高原Ts和热源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基于MERRA和JRA55再分析资料,利用地表能量平衡方程定量分析了1998年前后青藏高原Ts加速上升的物理过程。  结果表明,加强的晴空向下长波辐射(LW)和由于积雪减少导致的反照率反馈(SAF)的变化是青藏高原地表显著增暖的原因。SAF的增暖效应在冬季和春季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时,云辐射强迫(CRF)的变化、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H+LE)的变化,以及土壤热量存储(Q)的变化有弱的冷却作用。这些结果表明了LW和SAF对于青藏高原地表加速升温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1958~2014年Ts的突变分析,发现除青藏高原外,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的Ts也在1998年显著增加。地表能量平衡方程诊断分析表明:LW对大地形Ts上升有着重要作用,而CRF的变化对春夏季的落基山脉以及对北半球夏秋季安第斯山脉的显著增温也有较大程度的贡献。落基山脉增暖最强的季节是夏季,其次是秋季,LW对增暖的贡献最大。安第斯山脉在北半球冬春季,LW是增暖的最大贡献项,同时CRF有较大的降温作用,H+LE也使地表降温,因而从全年来看安第斯山脉增暖的季节差异不大。对整层水汽的垂直积分变化的分析还表明,大气含水量变化与LW和Ts存在密切联系,是1998年之后全球大地形显著增暖的重要贡献因子。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介绍了远程教育的模式、视频会议关键技术 ,阐述了基于IP的视频会议技术的两种方案 ,并分析了这两种方案的优缺点。PC的普及、服务质量保证和网络带宽的迅速增加 ,为基于
强对流天气是华北夏季的主要灾害之一,常常引发雷暴、大风、冰雹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危害极大。对该类系统的监测、预报和研究一直是许多气象业务和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本文
东亚季风变化及其影响是中国气候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尤其是东亚夏季风是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分布的最重要因子。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异常不仅影响中国气候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首先本文采用HALOE和SAGEⅡ资料,分析了平流层气溶胶的准两年周期变化(简称QBO)特征及其与臭氧QBO的关系,结果表明:(1)北半球中高纬上空平流层气溶胶存在明显的QBO特征,其QBO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