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北京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0936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太趋势,税收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速税收信启、化对提高税收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务系统内部监督和外部监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税收信息化建设方面,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我国税务系统在信息化技术装备、基础设施、业务系统开发应用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但随着全球范围内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税收信息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不能很好的满足税收工作发展的需要。因此,采取一些必要措施解决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是目前征管改革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本课题研究工作主要采用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通过对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及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税收信息化建设中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对策,以期为强化税收征管和优化纳税服务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税收信息化的内涵。本文主要通过对信息化与税收信息化的定义、税收信息化的目标、特征、功能等方面揭示税收信息化的内涵。 第二部分: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等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准确的分析出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对税收信息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仍存在分歧和误区;二是税收信息化建设存在多头领导、发展不平衡、缺乏整体性等现象;三是计算机数据质量不高成为阻碍税收信息化的重要因素;四是技术和业务的联动和协调不够;五是现行的许多电子税务的管理方式与《电子签名法》存在冲突;六是计算机硬件及配套设备陈旧,国、地税之间、税务部门与外单位之间联网程度不高,广‘域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差;七、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税收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第三部分:国际税收信息化管理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通过对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新加坡等信息化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家的情况做简要的介绍,并与我国税收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做法加以比较得出: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是税收信息化成功的前提;注重自主开发,加大对信息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是税收信息化成功的基础;信息化建设与税收工作业务紧密结合,税务系统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配合,通过税收信息化建设促进税收业务的重组和完善,是税收信息化成功的核心;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实行数据共享,是税收信息化成功的条件;充足的资金投入是税收信息化成功的保障。 第四部分:加强和完善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本章首先提出了税收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然后根据第三章中分析出的问题一一提出了相应完善和改进的对策。一是当务之急是破除落后思想观念,实现思想观念和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建立税收信息化衡量指标体系;三是借鉴国外及国内一些省份的先进经验,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税收信息化的“集中”和“整合”;四是完善数据采集、提高数据采集质量;五是加强软件设计开发和应用管理,优化税收业务流程,协调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关系:六是加强计算机硬件及配套设备、网络方面的建设;七是加强税收信息化队伍建设;八是为税收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的资金投入,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其他文献
文章论述了国企党组织与法人治理体系的概念与关系,分析了二者权力融合与平衡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二者的权力融合与平衡的四个阻碍因素:定位不尽相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自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教授提出“东亚无奇迹”的观点之后,全要素生产率这一问题越来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而近年来,随着要素成本的攀升,以及“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积累和“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也亟待从要素密集型投入转变为以技术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全要素生产率支撑类型,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时期,全要素生产率标度的要素组合效率应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动
近年来,我国先后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快商业银行改革,如通过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改善商业银行资产状况,通过建立内控机制提高银行贷款和风险管理水平。但总体上
通过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进行探讨,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为民办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帮助。
文章利用Lane&Milesi-Ferretti的资本流(存)量法测度金融开放度,并计算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研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开放度的区域差异和特征,最后采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