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测量动物血清中的IL-6、BGP、ALP等初步探讨维生素K1对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及机理。方法实验动物选用纯种Sprague-Dawley雄性老年大鼠64只,体重约560g左右,鼠龄20月。随机抽取10只测出全身骨密度,与随机抽取的10只12月龄雄性SD大鼠的骨密度对比并做统计学分析,数值降低(P<0.05),确立老年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将老年大鼠制成左股骨骨折模型,直径1.5mm克氏针髓内固定。随机分为注射维生素K1组(32只)和对照组(32只)。维生素K1组于术后即刻腹腔注射维生素K115mg/kg体重/3d,对照组在相同部位腹腔注射同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共8w。分别在骨折后第2w、4w、8w、12w随机取实验组8只,对照组8只,5%水合氯醛麻醉后从下腔静脉采集静脉血,离心后收集血清标本,-60℃保存。收集全标本后解冻,应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清中IL-6和BGP的含量,应用分光光度法测量血清钙、磷及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并取骨痂,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时,20%EDTA(PH=8.0)脱钙5~7周,切片,行HE染色;并于2w、4w、8w和12w测骨痂骨密度及4w、8w和12w测右侧股骨骨密度;12w行放射学(X线片)观察。所得到的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数间比较采用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血清IL-6和BGP的测量:注射维生素K1组IL-6在各个时间段均较对照组减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GP则比对照组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碱性磷酸酶(ALP)、钙磷乘积:注射维生素K1组ALP较对照组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维生素K1组的钙磷乘积较对照组高,两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骨密度:注射维生素K1组各时间段骨痂骨密度和右侧股骨骨密度均较对照组为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4.组织学观察:HE染色:注射维生素K1组软骨生成及软骨内成骨过程较对照组早;5.放射学观察:维生素K1组术后12w骨折线变模糊,骨痂连接断端,髓腔再通;对照组术后12w骨折线仍较为清晰,断端骨痂连接不紧密。结论1.维生素K1可以使血清中IL-6的含量减少,使BGP、Ca×P、ALP的含量增加,进而来促进老年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2.维生素K1组骨折愈合软骨内成骨加速,矿化速度加快,骨痂及全身骨密度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