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病相关因素研究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病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对PCOS患者47例以及同期作为对照的月经规律的女性42例进行临床体征评分,内分泌指标测定,采用调查问卷法搜集其家族史等发病相关因素,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结果:(1)PCOS组患者家族中糖尿病及女性月经失调(闭经或月经稀发)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两组家族中男性秃顶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COS患者出生体质量(birth weight,BW)低于对照组(P<0.0010.000);(3)PCOS患者24 h摄入食物能量大于对照组(P<0.05);(4)两组之间初潮时间、运动情况等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低出生体质量及月经紊乱的家族史均为PCO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家族史可能与PCOS发病有关,提示了家族遗传、BW及出生后的饮食状况都可能是PCOS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部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饮食特征的研究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临床表现、营养特征及饮食结构组成,探讨饮食因素与PCO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实验组为PCOS患者47例,以月经规律的女性42例作对照,采用调查问卷法搜集其饮食资料并计算其饮食结构和摄入能量,同时对其进行临床体征评分和生殖内分泌指标测定,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结果:(1)PCOS患者24小时摄入食物能量、碳水化合物、脂类及三类营养物质摄入总量均多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PCOS患者摄入的蛋白质构成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PCOS患者饮食中摄入食物总能量、脂类的量及其构成比均成正相关(r=0.286,0.367,0.404,P均<0.01),而与蛋白质构成比成负相关(r=-0.361,P<0.05)。结论:PCOS组摄入能量过高,脂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过多,蛋白质构成比相对不足,此饮食结构可能是导致PCOS患者肥胖患病率较高的直接原因。因此,能量限制及饮食结构调整应该成为PCOS重要的临床干预手段之一。第三部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饮食与糖代谢关系的研究目的:分析PCOS患者饮食因素与糖代谢的关系,总结肥胖型和非肥胖型PCOS患者营养、糖代谢特征及饮食特点,旨在进一步分析饮食因素在PCO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象为PCOS患者46例,按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不同,分为肥胖组21例和非肥胖组25例,对上述对象进行临床体征评分,内分泌、代谢指标测定,采用调查问卷法搜集其饮食资料并计算其饮食结构和摄入能量,以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1)FPG、GAUC均与饮食中脂类的构成比呈正相关(r=0.331,r=0.404,P<0.05,P<0.01);FINS与碳水化合物的量呈正相关(r=0.368,P<0.05),与蛋白质的构成比呈负相关(r=-0.522,P<0.01);IAUC与蛋白质构成比呈负相关(r=-0.380,P<0.05);HOMA-IR与脂类构成比呈正相关(r=0.340,P<0.05),与蛋白质构成比呈负相关(r=-0.388,P<0.05);HOMA-IS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呈正相关(r=0.412,P<0.01);△I30/△G30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呈正相关(r=0.509,P<0.01),与蛋白质构成比呈负相关(r=-0.363,P<0.05);(2)肥胖组PCOS患者的FINS、GAUC、IAUC及HOMA-IR均高于非肥胖组(P<0.01,<0.05,<0.05,<0.01);(3)肥胖组PCOS患者24小时摄入饮食总能量、碳水化合物的质量、脂类的量及其构成比、三大类营养物质摄入总量均高于非肥胖组(P<0.01,<0.05,<0.01,<0.05,<0.01),而肥胖组患者摄入的蛋白质构成显著小于非肥胖组(P<0.01)。结论:PCOS患者饮食结构与BMI及IR状态密切相关,肥胖型PCOS患者具有摄入能量过高、结构紊乱等饮食特点,存在更严重的糖代谢紊乱,提示饮食不当可能是导致PCOS患者BMI过高及IR的直接原因,影响着PCOS的发生发展。因此通过控制饮食能量,调整饮食结构来降低PCOS患者BMI改善其IR的状态,应该成为PCOS患者重要的临床干预措施之一。创新点本课题首次对PCOS患者出生体质量、家族史及饮食等患病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对PCOS患者的饮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并比较了肥胖与非肥胖型PCOS患者间饮食因素的差异,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同时,对PCOS患者饮食因素与糖代谢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该研究为临床上对PCOS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