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米丽·迪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颗闪耀的明星。她被公认为罕有的文学天才。迪金森生前默默无闻,离群索居,并且她的诗歌无人知晓,直到去世后,她的诗歌才被人所发现。她的诗歌独具魅力,从来不循规蹈矩,独具个性和创造性。迪金森诗歌的特点可以用“陌生化”来诠释。国内学者对迪金森的研究开始较晚,江枫是国内最早翻译迪金森诗集的学者。翻译迪金森的诗歌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为诗歌翻译本身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再创造,其次,迪金森的诗歌因其独特性,即“陌生化”的特点,使得翻译更具有难度。本论文以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为依据,以江枫的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从词汇、句法、修辞以及风格四个层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分析译者对于原诗歌中陌生化特点的汉译,尝试探究译者一方面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文本陌生化,另一方面如何尝试制造译本的陌生化,以证明陌生化理论对迪金森汉译的指导作用。俄国形式主义主张文学作品的本质是其具有文学性,陌生化是体现文学性的重要手法之一。陌生化即指用新奇惊人的手法来呈现已经见惯的事物,从而让人的感知获得新的体验,延长读者感知作品的时间和距离,制造理解的难度,以获得最佳的审美体验。陌生化理论不仅可以指导文学创作,也对文学翻译有新的启示。迪金森的诗歌在词汇、句法、修辞以及风格上都有其独特的陌生化特点,所以本文在分析中一方面讨论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怎样在译本中尽可能的保留陌生化表现方式,另一方面讨论译者怎样通过翻译策略实现翻译中的陌生化。本论文作者认为用陌生化理论研究翻译文本仍有很大的发掘空间,有其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