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处境——从齐克果到海德格尔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ingf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经典的理性哲学的看法,自由乃是完整的理性体系,是现实性和可能性相统一的理想化状态。相应的,人的生存就是一种趋向于理想化的生存,人与人共同的生活乃是趋向于理想的至善完满的共同体状态。本文采用宗教哲学的分析方法,致力于揭示这种理想的自由体系的局限性,指出,在这样的自由体系中,人的具体生存沦为理性理想的附属之物;人的具体选择早已被普遍思想所规定,从而丧失了处境性,而成为公众性的。  这种宗教哲学的分析方法源于齐克果。它充分注意到人的生存中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张力,并致力于分析生存中的各种情感的生存论意义,即:情感本身乃是指向对象的,对象则对人的生存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进一步,通过对各种情感的分析,本文揭示出齐克果和海德格尔的不同于经典理性哲学的自由概念,在这里,自由包含了接受性的生存维度,是具体的、处境性的。  在文本分析上,我们一方面致力于重构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体系,一方面采用宗教哲学的方法分析这些自由体系给人的生存带来的分裂困境,特别地,在黑格尔的自由概念中,具体人消失于理性推论中的国家中,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之物。进一步,我们进入齐克果对各种宗教性情感的分析中呈现的自由观。齐克果从基督信仰的角度深刻地批判了理想建构给现代社会带来的问题,以及给个人带来的生存绝望。情感分析让思想再次有了生存的维度,重新唤起人的生存中的的宗教性和伦理性,呈现了一种接受性自由。海德格尔继承了齐克果的伦理和宗教分析,提出了一种生存论的分析,认为我们必须在时间性中理解自由,并指出自由的最基本的特质乃在于处境性。我想指出,从非处境的理想型自由概念到处境中的自由概念是近现代自由概念演变的基本线索。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重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并以意向性为切入点在胡塞尔现象学和塞尔的心灵哲学之间展开跨越传统的比较与对话。   第一章论述了意向性自古希腊哲学到中世纪经院哲
学位
本体论是哲学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哲学既然是哲学,当然也应该有其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既具有一般哲学本体论的特征,也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本文的核心思想,即用总体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已由资源竞争、资本竞争转向以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当中,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加强创新活动的管理,才能提高该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能力,有力地推动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与社会进步。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单位,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是
孔子君子人格和洛克绅士分别代表了中西方文化中理想人格形象,探讨二者的异同有益于我们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他们,发掘出值得我们借鉴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鉴于学者对两者的
随着现代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技术创新的巨大负面影响:传统技术创新只注重技术运用的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指标和资源消耗指标的缺陷使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背道而驰。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物质、资源的大量需求与资源生态、环境生产要素的高度短缺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要克服这一矛盾,关键在于降低物质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近年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