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下,在提高铸轧过程的稳定性和铸轧薄带的后处理工艺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该文的主要工作如下:在广泛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双辊铸轧薄带钢工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在实验室新建的水平式双辊铸轧机上进行了W9高速钢、lCr18Ni9Ti不锈钢、硅钢和碳钢薄带的铸轧实验研究,得到了主要工艺参数对铸带显微组织分布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实验室条件下W9高速钢、lCr18Ni9Ti不锈钢、硅钢和碳钢薄带铸轧工艺参数的最佳变化范围.研究了铸轧对W9高速钢薄带的组织及碳化物形态的影响,铸轧高速钢显微组织主要由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共晶碳化物组成,不存在鱼骨状莱氏体组织,薄带内的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仅为10﹪左右,碳化物以片层状M<,2>C型为主,呈断续网状分布在晶界上,而M<,6>C型的鱼骨状碳化物很少.对铸轧高速钢薄带进行了不同温度下退火处理,其退火组织主要为索氏体组织和碳化物.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铸轧高速钢薄带中的网状碳化物出现球化,其球化的机理在于铸轧改善了共晶碳化物球化的动力学条件,使碳化物层片明显细化,片层间距减小,利于碳化物的球化;同时铸轧有利于亚稳定的M<,2>C型碳化物的形成,使铸轧高速钢薄带的球化退火变得容易.经过实验找到退火的合理工艺制度为:950~980℃加热两小时,再在740~760℃保温四小时的等温退火.分析了铸轧不锈钢薄带的组织,发现其组织不是单一的奥氏体组织,在其晶界上出现了铁素体.分析了铸轧碳钢薄带的组织,其组织主要由细晶粒的铁素体和其上少量呈黑色块状及带状分布的片状珠光体组成.对铸轧不锈钢薄带进行不同变形程度的冷加工处理,并对常规铸态、铸轧状态和铸轧后冷加工过的薄带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实验分析的结果验证了铸轧技术可以细化晶粒.通过不同冷变形程度下薄带钢组织结构的对比,找出了变形程度对铸轧组织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