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创新实力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en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初期,在“赶超型”思维方式的主导下,我国经济在资源投入不断增加、投资水平不断上升的前提下创造了一轮又一轮的“中国神话”。但是今天,当资源变得稀缺、内需增长缓慢、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无法推动中国经济攀升到更高的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迫在眉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不能再延续过去高投入、高投资、高消耗的老路,“创新驱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经之路和最有效路径。  到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关于创新的讨论又一次成为国内研究的焦点。如何充分利用科技创新资源、提高效率、夯实能力、增强实力,进而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已经成为摆在眼前的重要课题。随着研究和讨论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凸现出来,比如在我国科技经费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用于科学发现的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却在下降;对资源的投入不断增长,但是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却亟待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与GDP总量极不匹配;个别区域创新投入与创新成果极不匹配。拨开层层迷雾,探究这背后的原因,本文发现除了广受关注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外,科技创新软实力对创新也起着显著的作用;除了创新能力以外,创新效率也影响着创新;除了技术创新之外,对科学发现的研究也值得重视。因此本文将研究内容锁定在区域科技创新实力上。区域科技创新实力是指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总体力量,它是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综合表现。  本文采用正叙的研究思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路径研究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实力的问题。在厘清了创新理论的历史沿革、科技创新硬实力、软实力及效率的相关理论后,本文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两个视角,从科技创新硬实力、软实力两个方面,通过纵向分析、横向比较两个维度剖析上述现象,解释现象背后的本质,探讨了如何提高区域科技创新实力。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前两章,在全面综述了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三章,针对这些不足,在技术创新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国家创新能力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实力的理论模型,丰富了科技创新实力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一理论模型的内涵,综合国内外创新相关指标,建立中国区域科技创新实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第四章,对我国省级行政区的科技创新实力进行了测算和评估,这个评估过程中尤其重视包括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在内的科技创新软实力的评估。本文实证了我国八大经济区的科技创新实力评价和我国省级行政区科技创新总体实力差距,而且把科技创新的硬实力分解为科学发现硬实力和技术创新硬实力,弥补了以往研究在这方面的不足;比较了二者在全国总体层面上的增长轨迹并对个别区域硬实力和软实力是否均衡发展进行了比较。第五章研究了区域科技创新效率问题,并把科技创新实力和效率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有效实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非常严重的科技创新资源冗余问题。第六章实证了区域科技创新硬实力、软实力、总实力、效率等变量之间的计量关系,验证了本文构建的区域科技创新实力理论模型,也为相关政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七章研究了上海的案例研究对区域科技创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演化关系,分析了影响区域科技创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要素弹性,为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深圳和苏州这两个典型城市的科技创新实力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案例研究进一步形成了政策启示。最后第八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和相关的政策启示。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计量经济学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方法。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主要研究发现包括:  一是对比分析“科学发现实力”和“技术创新实力”,发现“科学发现实力”相对较弱。  科学研究是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本身就是以科学研究者的兴趣为出发点的。科学发现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而且某些发现甚至是建立在偶然的基础上的,因此需要大量的投入和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尝试。研究发现总体上我国科学发现实力在2005年之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到2008年已经失去了领先优势,落后于我国的技术创新实力。从投入上看,用于科学发现的基础研究经费比重与国际发达国家相差较远且不断下降,因此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与技术创新相比,我国对科学发现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将直接导致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在世界科技竞争中只能处于模仿创新和二次创新的进程中。  二是对科技创新软实力认识不足,尤其是对创新文化重视不够。  本文把科技创新软实力进行了定性分析和量化分析,都发现只有硬实力和软实力达到耦合状态,协同发展,不断扩张,同步提升,才能达到最佳的动态平衡。计量模型也实证了科技创新软实力对硬实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固定效应模型显示,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对创新硬实力的影响是正相关的。但是上海的科技创新软实力在2005年之后开始落后于科技创新硬实力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科技创新总体实力提升的瓶颈因素;深圳和苏州的案例证明科技创新软实力提升能带来科技创新实力的大幅度提升。由于科技创新软实力是由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构成的,是区域内长期形成的,不像硬实力那样立竿见影,因此相对而言目前的科技政策中对科技创新软实力的重视不够,“鼓励创新、容忍失败”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没有深入到制度中,因此科技创新软实力往往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实力提升的瓶颈因素。  三是科技创新实力和效率不匹配,“有效实力”不足。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超效率模型,本文分别考察了各省的科学发现效率和技术创新效率以及实力与效率的匹配问题。发现科技创新实力和效率的匹配呈现四种态势:一是“实力强、效率低”的区域。比如北京的技术创新实力年平均值位居全国第一,但是技术创新效率仅列第六。二是“实力弱、效率高”的区域。比如浙江,科学发现实力排名第九,但效率排名第二。还有天津的科学发现实力排名17,但效率排名第五。三是“实力强、效率高”的区域。比如广东省的技术创新实力年平均值位列全国第二,技术创新效率位居全国之首。四是“实力弱、效率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大多数省份的效率值小于1,因此大多数省份的科技创新的“有效实力”相当于科技创新实力打了一个折扣,无法全部实现“高效率下的强实力”,因此“有效实力”不足是目前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实力的现状。  四是我国科技创新投入增长过快,资源冗余严重  总体上科技创新实力较强的省份中,科学发现效率的平均值为0.72,技术创新效率的平均值为0.66,效率和理论值差距较大,因此随着资源投入的不断增多,各地区利用资源的能力并未大幅度提高,资源投入冗余的现象越来越凸现。个别省份在人力资源和财力投入上的资源冗余甚至达到了目标值的一倍还多。其中高校研究经费冗余最为突出。  五是科技创新要素弹性不断变化,资源配置需要合理化  通过1991-2010年间对上海科技创新硬实力的要素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科技活动人员”和“R&D/GDP”这两个指标的弹性逐渐减小。这证明了当资源投入增加人力要素和财力要素对科技创新的敏感程度在降低。专利指标的弹性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科技创新硬实力对专利变化的敏感程度越来越高。对科技创新软实力的弹性分析可以看出各要素并没有明显的趋势,各年度的平均弹性上“企业国外技术引进金额”的平均弹性最大,“非户籍人口比重”和“民营经济的比重”的平均弹性次之。在详细分析了要素的弹性后,本文提出在区域资源配置上,可以把资源向弹性大的要素上倾斜,这样才能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强的区域科技创新实力。  本文创新性主要体现在:  一是区分研究“科技创新硬实力”和“科技创新软实力”,发现相对而言对“科技创新软实力”重视不够。  以往关于科技创新的研究关注的都是“专利”等硬指标,较少关注到创新文化等软实力对创新的影响。本文区分了科技创新硬实力和软实力,把创新文化及创新环境构成的区域科技创新软实力定义为可以度量的变量。不同区域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发展模式不同。二者协调发展,科技创新总体实力才能稳步提升。  二是区分研究“科学发现实力”和“技术创新实力”,发现“科学发现实力”相对较弱。  分开考察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可以明显区别“科学城市”和“技术城市”在资源投入、政策环境、创新文化上的不同,对于指导区域科技创新实力更具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的所有分析都是建立在区分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两个维度的。研究发现我国“科学发现实力”和“技术创新实力”在不同区域显示了不同的增长模式。北部沿海经济区的科学发现实力最强,东部沿海经济区的技术创新实力最强。总体上我国科学发现实力在2005年之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到2008年已经失去了领先优势,落后于我国的技术创新实力。  三是把实力和效率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提出了“有效实力”的概念。  本文把科技创新实力和效率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把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还创新性地提出了“有效实力”的概念。科技创新的有效实力=科技创新实力×科技创新效率。有效实力可以通过气泡图表示。气泡的位置代表该区域实力和效率的相对比较,气泡的大小代表有效实力的大小。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创新实力较高的省份往往是由于资源的大量投入带来的,而不是由于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带来的,因而有效实力不足。  四是把资源冗余和要素弹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出通过弹性分析配置资源。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量化了我国区域创新资源的冗余问题,发现多数区域存在资源冗余。结合要素的弹性的量化分析,本文提出在区域资源配置上,可以把资源向弹性大的要素上倾斜,这样才能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强的区域科技创新实力。  最后,根据主要结论,本文提出了针对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实践启示,包括改善评价体系,强化问题导向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培育和夯实“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完善风险投资模式,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公平公正待遇;合理配置资源,把资源向弹性高的要素上倾斜。文章结尾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其他文献
Pentachloronitrobenzene (PCNB) is an organochlorine fungicide that is mainly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s in crop seedlings.Microbial removal
Soil erosion in mountain rangelands in Kyrgyzstan is an emerging problem due to vegetation loss caused by overgrazing.It is further exacerbated by mountain te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