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05—2009年《人民日报》关于大学生“村官”的125篇报道为样本,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首先从政治传播视域对中国的大学生“村官”进行整体把握,分析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形成轨迹,揭示作为政治符号的大学生“村官”对于大学生自身、新农村建设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意义。然后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新闻框架等相关理论,分别从报道数量、版面呈现、报道体裁、议题设置、报道对象的地域分布等方面,对2005—2009五年间《人民日报》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道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总结出《人民日报》在大学生“村官”报道中报道数量、力度日趋增强,赞扬鼓励为主、引导舆论导向等特点。最后,找出《人民日报》大学生“村官”报道中贴近性不足,报道分布不均衡,整体基调偏硬等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希望《人民日报》能正视村官建设中的几个问题,细处着眼,大处把握,树立客观公正的大学生“村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