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属需要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驱使个体与他人或团体建立友好、稳定的社会关系。社会拒绝作为归属需要的主要威胁,对个体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已有研究发现,当个体遭遇社会拒绝后,其归属感、自尊、控制感、积极情绪等均降低,并诱发强烈的消极情绪,如愤怒,伤心(sadness)和受伤感(hurt feeling)。社会拒绝的形式、理由以及情境会对个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即使处于模糊的拒绝情景中,个体对拒绝理由的认识也会影响其情绪体验。在对拒绝理由即拒绝内容进行认识时,拒绝内容可以被整合到温暖和能力两方面;从情绪的产生与社会功能来看,愤怒和伤心可能在温暖和能力两个维度上有各自的特点。温暖和能力是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温暖是指与他人建立温暖、友好关系以及关于行为道德判断相关的特征,如友好的,奸诈的;能力是指展现自我、追求目标、成就相关的特征,如努力的,退缩的。此外,社会拒绝内容对负面情绪的影响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个体差异,情景因素。拒绝敏感性是一种对他人拒绝有准备性觉知和焦虑性预期,并过度反应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它可能制约着拒绝内容对负面情绪的影响。本研究考察社会拒绝内容对负面情绪的影响,同时探讨拒绝敏感性在其中的作用。研究采用两个范式来探讨不同的拒绝理由在负面情绪上的差异,并探讨拒绝敏感性的作用。研究一采用回忆范式考察社会拒绝的内容对消极情绪的影响,并探讨拒绝敏感性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社会拒绝内容诱发的情绪中,伤心是主要情绪;(2)伤心、愤怒、受伤感、快乐在能力性拒绝理由和温暖性拒绝理由两个条件下均没有差异;(3)与低拒绝敏感性相比,高拒绝敏感性个体体验到更高水平的消极情绪和更低水平的积极情绪。被试在回忆曾经的拒绝经历时,可能卷入了其他的因素,如产生的反事实思维、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以及拒绝事件的重要性都可能对情绪产生影响。研究二中采用相互认识范式,该范式下的社会拒绝是即时即刻发生的,被试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解释事件,且都面临来自同性别、陌生人的拒绝。研究二采用生态效度更高的相互认识范式考察在模拟情中社会拒绝内容在消极情绪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社会拒绝内容诱发的情绪中,伤心仍然是主要情绪;(2)伤心和受伤感在能力性拒绝理由和温暖性拒绝理由两个条件下均没有差异;(3)愤怒和快乐在能力性拒绝理由和温暖性拒绝理由两个条件下存在差异,表现为个体因能力被拒绝而产生的愤怒显著高于因温暖被拒绝而产生的愤怒,个体因能力被拒绝而体验到的快乐显著低于因温暖被拒绝而体验到的快乐;(4)与低拒绝敏感性相比,高拒绝敏感性个体体验到更高水平的消极情绪和更低水平的积极情绪,与因温暖被拒绝相比,因能力被拒绝的高拒绝敏感性个体体验到更高水平的愤怒。综上,社会拒绝内容的负面情绪效应表现为:(1)社会拒绝内容会同时诱发伤心、愤怒、受伤感,其中伤心是主要情绪;(2)与因温暖被拒绝相比,个体因能力被拒绝时会产生更多的愤怒。(3)社会拒绝内容会降低个体的积极情绪;当面临即时发生的社会拒绝时,个体因能力被拒绝会体验到更低水平的积极情绪。(4)与低拒绝敏感性个体相比,高拒绝敏感性个体在遭遇社会拒绝时产生更高的消极情绪,更低的积极情绪;与因温暖被拒绝相比,低拒绝敏感性个体因能力被拒绝时会更伤心、更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