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豳风诗与近楚风诗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l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之中没有设“楚风”,但江汉一带的一些姬姓小国和陈国因地理位置与楚相邻,又屡次为楚侵伐,并先后被并入楚国,受到楚地文化的影响。产生于这一地域的二《南》及《陈风》反映了楚地的自然风貌与民风民俗,具有楚歌独特的风情和韵味,因此可以将这些作品称为“近楚风诗”。江汉一带的姬姓小国,民风民俗与楚相似,但他们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因此在二《南》中也反映出周礼文化的特征。陈本是东夷后裔,东夷民族有崇巫信鬼的民族特色,陈国又与同样好祭祀的楚相邻,其开国夫人大姬亦“好巫觋祷祈鬼神歌舞之乐”。春秋时期陈国统治者荒淫无道,上行下效,陈国巫鬼之风盛行,《陈风》中就多表现苦恋情结的爱情诗,体现出自由浪漫的诗歌风格。《豳风》是周人早期居地岐豳一带的作品,产生时代较早,表现了周人早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以及周初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周人的农本思想。西周末年,秦襄公“将兵救周”,并护送平王东迁。周平王封其为诸侯,与诸侯通聘享之礼。秦文公收复岐豳之地,“收周余民而有之”,融合了周人文化。秦人是东夷族的一支,早期从东方迁往陇右,与戎狄杂居,好射猎游牧,时常与西戎之间发生战争。西周末年秦人势力逐渐强盛,向东发展,周礼西渐,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周文化。因此秦文化的构成显得比较复杂,既包括本民族的文化因素,又融合了戎狄文化与周文化的因子。《秦风》中反映了秦文化的多元性,其中既有反映周礼乐制度的诗歌,又带有尚武的民族特性。《秦风》与《豳风》这两组诗歌因产生地域上有部分重合,自然地理风貌亦相差无几,因此在诗歌主题上具有相似性。但又因产生时代及所依托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豳风》产生较早,时值周人一边经营农耕产业,一边谋求发展,因此《豳风》敦朴务本;《秦风》产生于西周末、春秋初,时局动荡,秦人又好武,因此《秦风》体现出悲慨豪迈的特征。二《南》、《陈风》与《秦风》、《豳风》因地理环境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但在诗歌产生过程中均受到周礼文化的影响,反映了先秦时代“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全文共四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秦、楚关系与“楚风阙如”的原因,并提出“近楚风诗”的概念。第一章从文化特征与诗歌主题两方面论述二《南》与《陈风》,着重以二《南》中的婚恋诗与《陈风》爱情诗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楚地佚诗加以比较。第二章主要介绍《秦风》与《豳风》的主题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第三章从文化特征与主题两方面对近楚风诗和秦、豳风诗进行比较。本文是在《国风》地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因此侧重于探讨各风诗产生的文化背景,并结合作品进行诗歌主题的分析。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与中坚力量,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与抗风险能力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从企业内控制度的五要素出发,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控制度当前存在的问题,对上市
以吉密豆1号、自选品系公交20126-58和公交9112为材料配制3个大豆杂交组合,并对各组合杂交后代主茎节数、节间长度进行分析,探讨大豆主茎节数和节间长度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电大的“中心教研组”是中央电大在教学过程中,在全国电大系统内形成的一种教学研究协作体,是“大教研室”理念的一种物化体现。电大的教学过程是由各级电大共同完成的,所谓
本文介绍了SS5型电力机车司机控制器的基本参数、主要部件的作用和结构特点以及采用的新材料和新工艺。该新型司机控制器具有生产周期短、使用寿命长、通用化程度高、重量轻
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苛刻的自然资源约束。技术,尤其是关键技术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附于关键生产技术的工艺技术是企业制造能力的
分析SS3B型电力机车司机控制器电位器故障造成“窜车”的原因,提出改进司机控制器电位器接线方式,封锁故障电位器的指令,消除“窜车”故障,保证机车正常运用的建议。
通过对比4种含有不同侧基结构的聚氨酯胶膜的力学性能和耐水解性,发现以含有较大空间位阻侧基的2-乙基-1,3-己二醇与己二酸合成聚酯二元醇(PEPO-EHO)为原料制备的聚氨酯胶膜
酚类物质作为一种原型毒物,对人类及其它生物都具有毒害作用。因此,含酚废水已成为危害十分严重的工业废水之一。目前,含酚废水很难通过常用的生化处理达到达标排放,而通过化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它们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导国家的经济活动,试图依靠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的不足。然而自上世纪六七十年
对男性本质与形象的确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是由男性自己来言说与界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使这一单纯由男性对自我言说与界定的局面得以打破。这种局面的打破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