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世界各国(地区),中小企业都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融资难问题却也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是银行信用,但由于易受到银行的信贷配给,许多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充足的融资。而作为企业另一种有效的融资渠道,商业信用近年来也已经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相比而言,这两种融资渠道之间存在许多显著的区别,例如:商业信用的供给方主要是上游供应商,而银行信用的供给方主要是银行;商业信用期限一般较短,而银行信用期限相对稍长;商业信用单笔金额较小,而银行信用单笔金额较大;更重要的是,商业信用是以商品货物借贷的方式间接体现出的对企业的融资,而银行信用则是以货币资金借贷的方式直接体现出的对企业的融资。这些区别很可能会影响到中小企业对具体融资渠道的选择。
西方学者之前的研究表明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之间存在着替代或者互补的关系。产生替代关系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易受到银行的信贷配给,当难以获得足够的银行信用时,企业会增加对商业信用的依赖,即商业信用能够替代银行信用满足企业的部分融资需求。而互补关系则可能是由商业信用的信号传递功能引起,即由于商业信用可以作为区分企业优劣的筛选机制,从而能使一些获得较多商业信用的中小企业也会较容易地获得银行信用。此外,还有学者的研究发现,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的替代或者互补关系有时可以同时存在。作为中小企业两种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效果,并且由于商业信用可以替代或者互补银行信用,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可能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因此,本文着眼于研究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现状及实证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政策建议,希望能为他人的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现实意义,并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系统地阐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第三部分为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样本中小企业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现状上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为下文的实证分析提供现实依据;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也是本文的重点章节,首先提出研究假说,通过设计模型、选取变量,再运用计量回归的方法检验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的具体关系;第五部分是结论及政策建议,通过全文的研究得出最终结论,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本文一个主要的研究结论是,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更多地还是体现替代关系,而正向的互补关系并不显著,并且在继续对不同的中小企业进行分类实证后,仍未发现互补关系的存在。这也说明,虽然在理论上商业信用具备向银行传递信号的功能,但实际中在我国这种现象可能并不存在,中小企业对商业信用的依赖更多地还是由于受到了来自银行的信贷配给。根据这些结论,本文最后也分别从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角度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