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城镇相比较,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步晚、漏洞多、困难大,作为社会的“安全网”与“减震器”,社会保障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调节农村经济发展扮演着重要作用。因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直是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以及广大农民比较期待的问题。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持续阐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并分别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加强社会保障与增加居民收入”等总体发展要求,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指明了方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是未来发展方向: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等。作为一项维护政治稳定的经济手段,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的理性产物,它的设立出于保障失去土地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力或者年老后的基本生活。在我国农村,土地保障一直是农民基本的生活安全保障。随着我国土地制度几经改革以及家庭功能的弱化,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由集体保障到家庭保障,发展到现代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面临诸多问题。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严重,统筹难度大;家庭保障弱化,国家财政支付压力大;农民面临生产与生活双重风险,规避风险难度大。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逐渐发生改变,随之农户的决策行为以及农户风险也发生变化,因此作为化解农户风险的社会保障也应逐步完善。研究从农户决策行为微观角度入手,介入个案分析农户风险,基于农户行为模型分析影响最优社会保障规模的因素,模型结果得出四个因素:遭遇外部不利冲击时消费变化率、相对风险厌恶系数、相对谨慎系数、遭遇外部不利冲击后持续停产对社会保障支付的弹性系数。基于武陵山区两个贫困县宏观数据与问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农户社会保险选择效应,实证研究表明:随着农户生计的转变,农户的风险不仅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生活疾病风险,还涉及政策变化等不可抗拒的风险;农户依靠储蓄、人力资本投入、参加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以及获得农村低保等方式来规避风险。文章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