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全胰腺CT灌注成像测量正常胰腺和胰腺癌的CT灌注特征,探索全胰腺灌注成像在胰腺癌中的应用价值。并通过对胰腺癌病理标本MVD的检查,探索胰腺癌CT灌注参数值和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第一部分正常胰腺组织的256层螺旋CT全器官灌注成像研究目的:通过对无胰腺疾病患者的正常胰腺组织进行全器官CT灌注成像,获得相关灌注参数,探索正常胰腺的全器官灌注的特征。材料和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收集26例非胰腺疾病患者行全胰腺CT灌注。采用256层Philips Brilliance iCT,100kVp,100mAs,5mm层厚,350mm重建视野,512×512矩阵。扫描前经肘静脉置20G留置针,以5ml/s流速,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帕醇(Iopamidol,370mgI/ml)50ml,后继续以相同速率注射生理盐水30ml。胰腺全器官CT灌注扫描方案共包含扫描13组,每组扫描7s:2s的扫描时间和5s的间隔时间,总扫描时间85s。数据重建算法:iDose4Level4。数据处理采用第三方灌注软件MIStar (Version3.2),测量26例正常胰腺组织的血流量(Blood Flow, BF)、血容量(Blood Volume, 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of product, PS)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将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器官CT灌注正常胰腺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灌注值分别为:114.08±20.62mL/100g/min,19.34±2.45mL/100g,29.01±4.10mL/100g/min,7.12±2.19s。正常胰腺组织头、体、尾部灌注参数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器官CT灌注正常胰腺表现为组织血流量、血容量、毛细血管平均通透性及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均匀一致的实质性脏器。第二部分胰腺癌的256层螺旋CT全器官灌注成像研究目的:通过对胰腺癌患者进行全胰腺CT灌注成像,获得相关灌注参数,探索胰腺癌的CT灌注的特征。材料和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收集36例胰腺癌病患者行全胰腺CT灌注。数据处理采用第三方灌注软件MIStar(Version3.2),测量36例胰腺癌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及PS/BF,将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胰腺癌组织的BF、BV、PS、MTT和PS/BF分别为:30.59±9.46mL/100g/min,6.59±2.41mL/100g,15.56±4.29mL/100g/min,7.69±3.11s和0.533±0.189。胰腺癌组织BV、BF、PS和PS/BF值与正常胰腺组织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腺癌的CT灌注特征表现为组织血流量降低、血容量降低、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降低、PS/BF比值升高、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变化不明显的恶性肿瘤。第三部分胰腺癌256层螺旋CT灌注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对手术切除的胰腺癌肿瘤标本进行CD31染色,测定胰腺癌和正常胰腺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合胰腺癌的术前CT灌注参数进行相关性研究,探讨功能性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血管生成评价的可能性。材料和方法:选取经手术切除并获取肿瘤组织、瘤周组织和正常组织的胰腺癌标本19例,对肿瘤组织、瘤周组织及正常组织标本行CD31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组织中的CD31阳性表达并进行微血管计数,分析胰腺癌CT灌注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胰腺癌组织、瘤周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的MVD分别为122.25±40.21,245.85±40.17,311.35±52.03。胰腺癌组织的MVD显著低于瘤周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三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VD与灌注参数BF显著正相关(P<0.0001,r=0.874),其余灌注参数未发现与MVD的显著相关性。结论:胰腺癌CT灌注参数血流量与胰腺癌肿瘤微血管密度呈明显正相关,因此全胰腺CT灌注成像可作为活体评价胰腺癌血管生成的影像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