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坛城(曼荼罗)是一个古老的不同文化的民族中都可以找到原型的表现形式,从瑞士精神学家荣格的理论方面出发来看,坛城(曼荼罗)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产物,古老的曼荼罗图像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共生的核心思想是源于对东方哲学“唯识”思想的延伸,无论是大成佛教的“空”、中国道教的“道”还是印度哲学的非二元论等不同的思想,最终的落脚点都关注与现当代的“共生”。现代物理学在不断的发展更新当中,有一个明确的基本观点:世界是一个整体。藏传佛教的观点则是:每一个存在物都包含着宇宙。而所谓的坛城艺术,实际上是一个微观的世界,是佛教的混元宇宙观、世界观和佛家理想世界的具象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著名的日本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黑川纪章提出了共生思想,并作为其建筑设计的核心理论得以实践。“共生”原本是生态学的概念,在生态学的领域体现为“共栖”。印度哲学的“绝对不二论”、吠檀多学派的思想、龙树的唯识思想,以及大乘佛教中“空”的概念等东方哲理,都是“共生理论”的原点。共生思想的重点来自东方哲学“唯识”,唯识思想是超越现代主义和二元论的共生思想的圣经,而佛教则是彻底摒弃二元论的观念,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相互依赖,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坛城绘画的圆形构图非常清晰地阐述了这个观念。因此,从哲学角度来看,用“共生空间”观念来理解坛城艺术是非常合理的一种思路。本文以藏传佛教的艺术发展为背景,站在共生思想的角度剖析坛城艺术的图式,尝试结合新共生思想、藏传佛教艺术史、图式美学等艺术形式分析坛城图式的审美特色,观察和探讨曼荼罗图式中的隐喻的共生空间。研究视角定在由曼荼罗(坛城)这个艺术形式中所呈现的佛教“缘起”以及东方哲理中“共生思想”在哲学上的一种共鸣的体现。从共生思想这个视角去探寻在曼荼罗艺术中图案、构图、色彩等各方面所呈现的共生理念的部分,以及对本人艺术创作的启发与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