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构建的共生空间—坛城(曼荼罗)艺术的表现形式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ji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坛城(曼荼罗)是一个古老的不同文化的民族中都可以找到原型的表现形式,从瑞士精神学家荣格的理论方面出发来看,坛城(曼荼罗)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产物,古老的曼荼罗图像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共生的核心思想是源于对东方哲学“唯识”思想的延伸,无论是大成佛教的“空”、中国道教的“道”还是印度哲学的非二元论等不同的思想,最终的落脚点都关注与现当代的“共生”。现代物理学在不断的发展更新当中,有一个明确的基本观点:世界是一个整体。藏传佛教的观点则是:每一个存在物都包含着宇宙。而所谓的坛城艺术,实际上是一个微观的世界,是佛教的混元宇宙观、世界观和佛家理想世界的具象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著名的日本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黑川纪章提出了共生思想,并作为其建筑设计的核心理论得以实践。“共生”原本是生态学的概念,在生态学的领域体现为“共栖”。印度哲学的“绝对不二论”、吠檀多学派的思想、龙树的唯识思想,以及大乘佛教中“空”的概念等东方哲理,都是“共生理论”的原点。共生思想的重点来自东方哲学“唯识”,唯识思想是超越现代主义和二元论的共生思想的圣经,而佛教则是彻底摒弃二元论的观念,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相互依赖,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坛城绘画的圆形构图非常清晰地阐述了这个观念。因此,从哲学角度来看,用“共生空间”观念来理解坛城艺术是非常合理的一种思路。本文以藏传佛教的艺术发展为背景,站在共生思想的角度剖析坛城艺术的图式,尝试结合新共生思想、藏传佛教艺术史、图式美学等艺术形式分析坛城图式的审美特色,观察和探讨曼荼罗图式中的隐喻的共生空间。研究视角定在由曼荼罗(坛城)这个艺术形式中所呈现的佛教“缘起”以及东方哲理中“共生思想”在哲学上的一种共鸣的体现。从共生思想这个视角去探寻在曼荼罗艺术中图案、构图、色彩等各方面所呈现的共生理念的部分,以及对本人艺术创作的启发与关联。
其他文献
张志明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由于湿热阻滞经络而致病的情况在临床中极为常见,由此张老师自拟化湿通络汤治疗湿热阻络型络病,并随证灵活加减化裁,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草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种,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入,对草原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草原生态关系到自然的生态平衡,也关系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所以要注重草原的生态建设与
以"文化适应假说"为理论框架,本研究探讨了低级、高级习得水平的欧美、日本、韩国非华裔汉语学习者在态度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习得水平与态度在整体上成负相关,但呈现上
本文通过对建筑学设计中生态意识的运用,针对人类对自然的伤害而留下的满目疮痍,一次次惨痛代价的警告终于使得生态保护、生态意识渐渐在人类的心中苏醒,文章便是将生态意识
针对河道清淤疏浚施工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加强河道清淤疏浚的重要意义、河道清淤疏浚施工准备要点,能够有效提高河道清淤疏浚施工效率、减小生态环
VOCs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空气污染物,是有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质,对人体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所以VOCs的治理和综合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首先论述了VOCs的来源和危害,接着分
纵观和田地区近些年发展进程,整个区域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都取得了不小的提升.但与此同时,由于各种流动污染源也带来了各种相应的环境问题,其中包括人口迅速增长,交通日益拥挤,
针对篇章级别情感文本分类问题,分析了传统的生成式模型和判别式模型的性能,提出了一种级联式情感文本分类混合模型以及句法结构特征扩展策略.在该模型中,生成式模型(朴素贝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新与发展都会给艺术创作的方式带来更大的启示,也可以这样说,科技图像影视技术的介入进一步拓展了绘画艺术的表现维度。直面当下由科技发展而带来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