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暴露了我国当前校园霸凌现象的长久存在及问题的严峻性。校园霸凌和普通的“社会霸凌”不同:就发生环境而言,原本是“标签”了安全、文明的“象牙塔”,被施暴者玷污,对被霸凌者来讲,不仅意味着人身安全和精神安全的受害,同时也意味着价值观的颠覆;就校园霸凌行为的主体和客体来讲,在成长期回归“丛林法则”,对于未来人生的心理健康构成破坏性损伤;就校园霸凌行为的受害者感受而言,和一般社会霸凌行为相比,烈度更强、更容易形成深层的心理创伤。有被霸凌经历的同学,往往具有低自尊、抑郁、焦躁、自卑、自闭、孤独等明显心理症状。校园霸凌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被暴露,并不是“个案”,在教育界这是个全球性的话题,不仅在中小学存在校园霸凌行为,当前高职校园霸凌行为的现状更令人担忧,校园霸凌的负面效应非常明显,如影响学生身心发展,阻碍学生健康成长;影响家庭亲子关系,破坏家庭和谐氛围;影响学校校园建设,扰乱学校正常秩序;影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危害社会和谐安定。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线工作人员,笔者从理论文献研究及实证研究出发,通过社会调查、学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多角度对高职院校的校园霸凌行为展开调查和研究。借助文献分析及比较研究的思路,得出以下结论:1、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对校园霸凌行为有极高的认知度。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90%的学生都知道校园霸凌现象。2、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对校园霸凌行为有极高的参与度。有87%的同学曾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霸凌行为,49%的同学承认自己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霸凌行为,但是在自身遭受到霸凌的时候,有45%的人选择了沉默。在看到他人受到霸凌时,有59%的人选择了不揭发。受害者的害怕恐惧,旁观者的逃避冷漠,使得霸凌者更加变本加厉。3、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对校园霸凌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有较高水平的分析水平。70%的学生认为霸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戾气太重,找不到发泄的途径,就拿身边的同学撒气。而导致这些学生戾气如此之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4、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校园霸凌行为,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如男生更容易受到肢体霸凌,而女生因为长相、身材和性格等因素受到言语霸凌的比例较大。女生比男生更加渴望校园环境的稳定与安宁,并且希望学校能实施一些有利于学生安全的政策。5、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校园霸凌行为具有多元性的明显特征。在调查中发现,该校学生对校园霸凌有清晰的认识,校园霸凌不仅仅是校园暴力,还包括肢体或语言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高职院校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就其根源而言,有社会“同质化”的原因,校园是社会现象同构化的反映。本文尝试借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对校园霸凌行为发生过程中的施暴者与受害者双方的心理构成进行分析,进而从这个角度出发,发掘“校园外环境”包括家庭、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积极认同感,是减少高职校园霸凌行为发生的根源。高职院校校园霸凌行为的治理,也应该实现同质、同构的治理方案,综合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实现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