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支柱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中间投入性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其分布形态的变化是推动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力量。其次,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通过增进区域间要素流动,降低运输成本,拓宽最优市场半径,改变产业区位条件,从而导致城市空间重构、产业空间重组。可见,我国即将建成的“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络,将会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首先使用ESDA分析确定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自相关状况,发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部分高速铁路沿线区域存在显著的局域自相关,形成HH集聚的热点区,初步确定其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的中心区域。通过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确定北京、上海、深圳为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的三大核心城市,广州为次级核心城市。通过对比具体的回归结果发现,三大核心城市皆呈现显著的向心集聚趋势,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由少数核心城市主导向多核多中心结构转变。本文使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高速铁路网络通过“廊道效应”与“虹吸效应”使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与之的耦合。通过建立动态VPM模型考察可达性对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城市集聚与扩散的影响,结果显示,可达性越高,核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向心集聚能力越强。此外,高速铁路通过“磁化”高级网络节点城市使之成为空间格局的核心,吸引其它城市生产要素向心集聚,在短期扩大了高速铁路沿线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变的趋势做出预测,结果显示,新增网络节点将会最先成为空间格局的中心城市,并以发挥向心集聚作用为主,与既有核心城市去中心化扩散并存。长期而言,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将向多核心网络式结构转变,逐渐实现空间一体化。由此可见,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是影响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变迁的重要因素。国家应根据具体经济建设规划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高速铁路建设规划,从而趋利避害,使高速铁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的需求来看,国家还可考虑对高速铁路网络建设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更好地发挥高速铁路对重塑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