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RB4调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和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最终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我国每年大约有300万患者死于此类病因。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炎症反应则与巨噬细胞浸润、泡沫化和凋亡的全过程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对于理解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和发展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白细胞免疫球蛋白家族成员LILRB4在斑块内的巨噬细胞中随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表达明显升高,而早期研究结果表明LILRB4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功能。因此,我们推测LILRB4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反应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本文研究了 LILRB4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功能,并初步阐释了其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首先,我们验证了 LILRB4蛋白在巨噬细胞中上调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我们证实了 LILRB4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中表达明显升高。LILRB4表达上调也在高脂饮食诱发ApoE基因敲除小鼠形成的主动脉根斑块中得到验证。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升高表达的LILRB4主要定位于巨噬细胞。其次,我们证明了 LILRB4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中斑块形成的功能。我们将LILRB4缺失小鼠与Apoe-//小鼠杂交获得双基因敲除Lilrb4-/-Apoe-/-小鼠,利用高脂喂养小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模型。实验结果揭示LILRB4的缺失导致斑块面积增多,同时斑块不稳定性显著增加,即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骨髓移植实验显示,移植了Lilrb4-/-Apoe-/小鼠骨髓细胞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状况显著比对照小鼠恶化。结合LILRB4在巨噬细胞中显著上调的结果,表明LILRB4可能通过调控巨噬细胞的功能而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抑制作用。再者,我们揭示了 LILRB4通过招募SHP1抑制NF-κB的信号通路调控网络。我们发现LILRB4敲除使斑块处NF-κB信号通路增强。与之对应,血清中的促炎症因子也显著增多。进一步研究发现,LILRB4敲除导致下游分子SHP1的磷酸化水平大幅降低,同时LILRB4和SHP1存在相互作用,Ox-LDL刺激能增强这种相互作用。SHP1特异性激动剂“regorafenib”能够抵消因LILRB4缺失而增强的NF-κB活化。我们的结果表明,LILRB4通过招募SHP1起到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LILRB4的缺失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最后,我们阐释了 LILRB4-SHP1轴通过影响TRAF6泛素化从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我们发现LILRB4和SHP1均能抑制TRAF6的泛素化修饰,并且SHP1的敲低阻断了 LILRB4对TRAF6的泛素化抑制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SHP1能结合TRAF6的Coiled-Coil结构域。同时,LILRB4促进SHP1与TRAF6的结合。将LILRB4蛋白中ITIM基序中的酪氨酸失活突变后,LILRB4既不能招募SHP1也不能促进SHP1与TRAF6的结合。这些结果显示,LILRB4的ITIM基序招募SHP1与TRAF6形成复合物并抑制TRAF6泛素化,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综上所述,LILRB4作为免疫抑制受体,通过SHP1的招募发挥抑制NF-κB的功能,缺失LILRB4的巨噬细胞显著增强斑块损伤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恶化。我们的研究揭示了 LILRB4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和机制,为开发动脉粥样硬化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潜在靶点。
其他文献
HDV核酶是一个长约1.7kb的基因组,该RNA分子的核酶区域长约85-nt。当HDV核酶与乙肝病毒(HBV)发生共感染时会加剧该病毒的毒性。HDV核酶主要通过形成一个双假结结构进而发挥其自剪切生物功能。该核酶区域的上游或者下游序列对HDV核酶在转录过程中的折叠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执行其生物功能的结构是一个假结结构。因此,我们将假结引入到主方程时序推广法中进而研究HDV核酶以及上、下游序列对其转录折
时空分析与建模一直是地理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时间和空间也是研究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下,地理过程变化的两个基本维度。空间事物在时、空维度上的关联,是探索时空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必要条件。在地理时空的研究背景下,空间邻域和时空邻域是研究局部空间关联的重要前提,反映了在时空变化的过程中,以时空个体为中心向周围扩展的特定时空域范围,代表了局部时空属性和时空特征结构,对地理事件发生、发展可能产生影
量子信息科学是将量子力学应用到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密码学等多个学科中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相对安全的量子信息输运和可靠的量子计算。量子信息在保密性和传输效率方面,相比于经典信息,具有后者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有很多可以实现量子信息输运的物理载体供选择,其中腔QED系统和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进行量子信息处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验上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因为原子和光子的寿命长,具有很好的抗退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物质迁移的重要通道,地震活动、构造活动和火山活动非常活跃,一直是地学研究的重点区域。为了探究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球动力学特征,更好地探索地震活动、构造活动和火山活动的机制,本文基于地震到时数据,利用体波层析成像技术反演得到该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利用云南省地震台网49个地震台站从2008年至2016年共9年的连续波形数据,依据国家地震台网数据共享中心公布的
目前在航空航天、民用等领域,1553B总线电缆依然十分常用且重要。但是1553B总线电缆的设计和生产测试验证标准非常复杂,不仅涉及到的参数种类多,还有异常严格的通过准则。并且在某些测试场景下仍需要依靠人工测量,且人工只能完成一些静态参数的测量,动态参数的测量需要另外搭建复杂的测试平台,测试过程复杂、测试场景固定、测试时间过长、效率低下。在这样的应用背景下,针对1553B总线电缆静态参数与动态参数相
本文利用2011—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考察了空气污染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就业选址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的PM2.5浓度上升1μg/m3,流动人口到该城市就业的概率将显著下降0.39个百分点。第二,通过对比空气污染和收入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概率的影响可以计算得到流动人口对于PM2.5浓度降低1μg/m3
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丰富的冰雪存储量及对气候重要的调节作用,使南极的冰川消融在未来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极冰盖的响应及动态变化,对定量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及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类对南极的研究始于南极大陆的地理发现,但南极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极端的气候环境使得人类的探索举步维艰。直到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出现,才为人类探测南极冰盖及冰下大陆,认知其机理打开了新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