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如果一个图G的点集可以被划分为k个独立集,那么该图G是k-可正常着色的,即使得图G中的相邻两点着不同的颜色。如果给图G=(V,E)的每一个顶点v一个颜色列表L(v),对于图G的每一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一个图G的点集可以被划分为k个独立集,那么该图G是k-可正常着色的,即使得图G中的相邻两点着不同的颜色。如果给图G=(V,E)的每一个顶点v一个颜色列表L(v),对于图G的每一个顶点v,G都存在一个正常着色c使得c(v)∈L(v),称图G=(V,E)是L-可着色的。如果图G的每一个顶点v的颜色列表集|L(v)|≥k,对于图G的每一个顶点v,图G都存在一个正常着色c使得c(v)∈L(v),那么图G是k-可选的。本文主要研究平面图的DP-着色。作为列表染色的推广,也就是DP-着色,是由Devorak和Postle在2018年提出来的。对于列表染色来说,把着相同颜色的相邻点对之间进行匹配,但对于DP-着色来说,相邻点对之间的匹配是可以任意给的。平面图中有一部分关于列表着色的结论可以推广到DP-着色,但是大部分的列表着色的结论是不可以推广到DP-着色的。正如Bernshteyn和Kostochka指出:DP-着色和列表着色是不同的。因此将许多学者和兴趣爱好者的目光从列表染色转移到DP-着色上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由于已经证明了每个可平面图是DP-5-可着色的,那么能不能把色数的界给降一点呢?因而寻找DP-4-可着色和DP-3-可着色的充分条件引起了大多数研究学者的注意和思考。目前关于DP-4-可着色和DP-3-可着色的部分研究成果有:没有4-圈相邻2个3-圈的可平面图是DP-4-可着色的;没有4,5-圈和紧邻3-圈的可平面图是DP-3-可着色的;没有4,6,7,9-圈的可平面图是DP-3-可着色的;没有4,6,8,9-圈的可平面图是DP-3-可着色的;没有4,7,8,9-圈的可平面图是DP-3-可着色的。在本文中,我们将进一步的对相关的DP染色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进而我们将没有3,8,9-圈的可平面图是3-可选的推广到没有3,8,9-圈的可平面图是DP-3-可着色的。
其他文献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影响基因的表达,但在辐射诱导的DNA损伤反应中调控哪些基因或信号通路尚不清楚。肿瘤抑制基因p53可以响应DNA损伤,调控下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p53信号通路关键基因能够作为辐射生物剂量计。本研究前期利用紫外辐射(UVC)处理人淋巴细胞(CD4细胞),发现UVC在最适剂量(4-64 J/m2)范围内能够造成
有机过氧化物是H2O2中的一个或两个H原子被有机基团置换之后的衍生物。在传统的生产工艺中,有机过氧化物的合成催化剂一般使用无机酸,不仅腐蚀设备,而且对废酸的处理代价很大
得克隆603(Dechlorane 603,Dec603)是一种氯代阻燃剂,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和生物介质中,与目前广泛使用的阻燃剂得克隆(Dechlorane Plus,DP)以及得克隆602(Dechlorane 602,Dec602)结构类似,三者都具有持久性、生物富集性、生物放大性等特征。与DP相比,Dec603具有更强的生物富集能力,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本论文分别采用雌激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工业生产带来的固体废弃物排量的增加加剧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对工业废弃物进行传统的填埋处理并不能解决它们
经历上百年的发展,基于石化资源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质轻、易加工、美观实用以及可满足不同行业需求等诸多优点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替代了大部分日常使
自然或人为排放的大气气溶胶可以通过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和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在全球及区域尺度上对地球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而气溶胶光学特性是估计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及
半导体光电化学分解水技术被视为21世纪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本文以CdS和TiO2两种性能优良的半导体材料为基底,利用电化学沉积方法将Ni(OH)2纳
空间辐射是长期载人航天飞行中导致宇航员身体损伤,威胁航天员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空间辐射具有致癌性,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辐射的致癌风险定义为四种I型风险之一。在人类执行长时间的空间任务之前,有必要先尽量准确地估计来自空间辐射的致癌风险。但目前,使用传统的方法评估航天员的空间辐射风险,预测癌症发生率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可达400~600%。而导致如此大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与缺乏对重离子辐
贵金属纳米材料兼具贵金属和纳米材料的优点,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在物理、能源、催化、生物医药、环境治理以及分析传感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随着贵金属
自上世纪末,我国多地水体遭受到微囊藻水华的危害,并有区域扩大的趋势。弄清微囊藻形成水华的生物学机制是最终控制水华的关键。本文以太湖流域(江苏段)及南京周边为主要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