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城自然保护区实验北区位于江苏省沿海区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演变而形成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全球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亚”路线中鸟类停歇或越冬的重要区域。随着湿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沿海滩涂开发日益增强,保护区实验北区内的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养殖业、盐业、围垦工程、港口建设以及风电工程等人类活动较为集中,对鸟类栖息的生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由于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是丹顶鹤等珍稀濒危鸟类赖以生存繁殖的重要栖息地,近年来备受学者关注,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丹顶鹤为代表的珍禽现状及变化、越冬期鸟类群落格局以及风电场对鸟类影响的概述等方面。本文主要在鸟类整体结构上分不同生境类型和不同季节对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实验北区鸟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格局进行研究,并对研究区域内五种水鸟类群建立基于量化指标的生境适宜性模型,用以评价水鸟的生境适宜性现状,并分析造成生境丧失和退化的主要原因,以期维护自然保护区内鸟类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同时为在保护区内实施高效合理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今后沿海工程建设的设计以及方案的实施提供有效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现场实地调查共统计到鸟类67种,隶属12目27科45属,其中水鸟47种,水鸟占71.2%。区系组成以古北种为主,留居型多为候鸟,达40种,占到整体的59.7%,其中又以夏候鸟居多。区域鸟类优势种为[树]麻雀、红颈滨鹬和青脚滨鹬;共观测到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种,分别为东方白鹳、白头鹤、灰鹤、红隼和燕隼。(2)在3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人工目视解译,获取研究区域鸟类生境分类图,并结合历史研究资料、生境特点、鸟类食性以及活动情况,将生境划分为浅海水域、盐沼、人工湿地、芦苇荡、农田林地和人类活动区六类。(3)通过对各类群鸟类在不同生境下分布情况的分析研究,发现鸥类主要集中于浅海水域,盐沼以及人工湿地生境中分布相近,略次于浅海水域;鹭类主要分布在盐沼以及人工湿地;鸻鹬类广泛分布于盐沼生境,比例高达81.6%;雁鸭类和鹤鹳类则是在人工湿地中最多;雀类则主要选择栖息于人类活动区、农田林地和芦苇荡。(4)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在不同生境类型中呈现人工湿地最高,人类活动区最低,而均匀度指数则在浅海水域最大,人类活动区最小。经回归分析发现,均匀度指数与人为干扰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y=1.883x+1.738,R~2=0.903,P<0.05)。不同生境间鸟类群落的相似性指数在盐沼与人工湿地之间出现最高值,为0.565。(5)鸟类迁徙是造成研究区域内鸟类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工湿地和盐沼生境中鸟类多样性要普遍高于其他各生境,四季间呈现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的趋势,与整体鸟类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相一致;浅海水域鸟类多样性指数在冬季最高;芦苇荡鸟类多样性指数的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冬季和夏季。人类活动区和农田林地的多样性指数在四季间的变化平稳,无较大波动;不同季节间相似性春秋间最高,而夏冬间最低。(6)选取自然地理和人类活动评价因子,建立盐城自然保护区实验北区水鸟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对适宜生境现状分析的结果表明,水鸟生境整体处于较好的水平,较适宜等级的生境面积占主导。不适宜等级的生境主要分布于公路及周边区域,说明人类活动因素是造成生境丧失和退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