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钢及42CrMo钢离子氮碳共渗研究

来源 :常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ma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子氮碳共渗是将工件放在离子辉光放电的真空容器中,将工件作为阴极,容器壁作为阳极,向炉内通入稀薄的氮气和丙烷,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使得炉内的气体发生电离,电离产生的活性碳、氮离子以高速轰击阴极工件表面,并扩散进入工件表面形成渗层的过程。  该研究选用调质态的45钢和42CrMo钢作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在783K温度下丙烷浓度(0.5%~2.5%)、炉内气压(170Pa~290Pa)以及离子氮碳共渗温度(763K~823K)和时间(0.5h~4h)对离子氮碳共渗效果的影响。另外,研究了合金元素对离子氮碳共渗动力学的影响,分别得出了45钢和42CrMo钢的化合物层的生长动力学方程以及扩散激活能。为了对离子氮碳共渗后的试样进行渗层组织、物相结构、硬度以及耐蚀性等方面的测试,实验中使用检测设备主要有金相显微镜、维氏显微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化学工作站等。  结果表明:随丙烷浓度的增加,化合物层厚度和表面硬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丙烷浓度为1.5%时,510℃离子氮碳共渗4h后,化合物层厚度和表面硬度分别达到最大值40μm和779HV0.05,同时得到以ε相为主,并伴有极少量渗碳体的最优物相组成。当丙烷浓度超过1.5%时,化合物层厚度和表面硬度均下降,当丙烷浓度为2.5%时,渗碳体成为主要物相,从而阻碍C、N原子向基体内的进一步扩渗。  随着氮碳共渗温度的上升,化合物层厚度逐渐增加,有效硬化层厚度也随之增厚。但 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当离子氮碳共渗处理温度超过803K,硬脆相渗碳体成为主要物相。而当温度为763K时,形成的主要物相为ε相,但其强度较弱,且化合物层厚度较薄。因此当丙烷浓度为1.5%时,783K是较为合适的离子氮碳共渗温度。  随着离子氮碳共渗时间的增加,化合物层厚度逐渐增加且其主要物相发生γ′相→ε相的转变,同时截面硬度梯度也逐渐趋于缓和。  当炉内的气压为290Pa饱和气压时,其化合物层厚度达到最厚,且截面硬度最为缓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炉内气压为290Pa时,化合物层的主要物相为ε相且伴有少量渗碳体相,当炉内气压低于饱和气压时,ε相仍为主要物相,但渗碳体相消失。可能是由于真空泵抽去了炉内的活性碳、氮原子,导致了渗碳体相的消失和化合物层厚度的减薄。  相同工艺条件下,42CrMo钢表面形成的化合物层厚度比45钢薄,但有效硬化层较厚,表面硬度高且截面硬度梯度较为平缓;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45钢离子氮碳共渗后化合物层中的主要物相发生了γ′相→ε相的转变,而在42CrMo钢表层未发现该转变,但出现了CrN、CrC及Mo2(C,N)等物相。动力学分析表明在42CrMo钢表面形成化合物层的扩散激活能为67.25kJ/mol,接近45钢24.24kJ/mol的3倍,同时分析了合金元素对活性C、N原子扩散的影响机理。
其他文献
目前,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已经广泛用于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本研究对通过该技术对水解酸化进出水的水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水解进水的有机成分中占比例最多的是大分子多环
本文利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和传统活性污泥法中的生物铁法二者各自的优点,首次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型的MBR工艺--生物铁-MBR。生物铁-MBR和普通MBR在三种相同工况条件下进
学位
AlO是应用最广泛的陶瓷之一,TiN、AlN又都具有独特的物理机械性能,人们的研究证明,TiN、AIN对AlO都具有强韧化作用,TiN对AlN也有明显的增韧效果,将TiN、AlN与AlO复合,可制备出良好
砂浆是建筑工程中用量巨大的一类建筑材料,传统砂浆在施工现场配制,存在着计量不准确、搅拌不均匀、砂浆的和易性不易控制、质量难以保证等缺点,而且污染环境、效率低下,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