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争和冲突是人类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事件,它们真正地集结并且分化了地球上所有年龄段的文化。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找到一些不同类型冲突的发动者,或者一些屈服于他人先进手段的人。作为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孕育了一位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缔造了伟大思想的大师——孙子。孙子所在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和文化受到持续不断的战争影响与塑造的阶段,该阶段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战国时期就是孙子及其著述产生的时代,他的作品实质上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思维方式,其中,应对冲突的出现而产生的解决方法亦是这一时期思想智慧的结晶。鉴于中国对东方的各种文化和民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孙子思想的影响,从中亚骑马的游牧民族到日本的武士将军皆有受益。欧洲大陆就像中国在其历史上曾多次面临的局势一样,是在战争之火中铸就的。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对欧洲人民行使控制权的大国在没有合适的替代者的情况下倒台了。最终,欧洲人民作为独立的王国和国家崛起,尽管冲突不断,但直到火药和拿破仑·波拿巴到来之前,战斗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拿破仑的行动和决定永远改变了欧洲的王国和帝国,并为欧洲在此后的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而此时的普鲁士将军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他致力于研究并从中学习拿破仑这位前法国皇帝的宏伟战略和阴谋。两位作者都撰写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本战争手册:孙子著就了《孙子兵法》,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撰写了《战争论》。这两本书不仅代表了它们涌现之时的文化,而且代 表 了 迥 然 不 同 的 环 境 以 及 作 者 的 职业 和 态 度。由于冲突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对武器的追求亦是人类经验中必不可少的,我个人确信这项研究的开展具备重要性,因为它在弥合东西方文化鸿沟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人们认为孙子和卡尔·冯·克劳塞维茨都是军事作家,这是事实,因为许多人都承认他们是军事家,他们在战斗艺术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度熟练。但同时我还相信,为了更好地了解每种文化的内涵和它们对和平的渴望,我们必须了解它们在兵法中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理解带来尊重,尊重促成欣赏。欣赏东方和西方军事理论这对双生儿,就是在理解,欣赏和尊重两者的文化。我的目标是通过仔细分析孙子和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著述来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将原始文本与这些文本的高质量翻译进行交叉引用外,还应寻求在更深层次上借助这些文本的解释性作品,更好地理解原作者的想法,诉求,学说和思维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每部著作都视为完全独立于其创作世界的产物。毕竟,一部作品不仅是其作者思想的产物,而且还涉及世界形势,群众运动,以及在任何基本层面上都会影响作者的事件以及思维方式或哲学思想。在每部著作的创作时间里普遍存在或传播的东西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因为什么都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考虑到这种心态,我的分析不是直接从这两部著作开始,而是首先考察中国古代和近代早期欧洲大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将使我们对孙子成长的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去思考他如何基于这些外部刺激和挑战来发展自己的思想,并最终以什么方式创作了《孙子兵法》。通过同样的考察方式,我也梳理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撰述其军事著作时欧洲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基础,以此为起点来考察他和他的著作《战争论》。由于两位作者存在于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因此,根据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当时的文化态度来切入分析,是释放其作品真正潜能的关键,鉴于那是非常动荡的时代,这一点尤其重要。在为两部作品提供了参考框架的历史背景之后,接下来便是对作者本身进行分析。在这方面,将涉及孙子的一生以及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生平的简要介绍,以便我们可以确定哪些重要经历可能会影响他们作为个体书写者,去完成这两部饱含他们各自哲学思想的伟大著作。思考链中的最后一步是对这两部著作本身的分析。我们将同时考察《孙子兵法》和《战争论》的原文,在文本细读的同时也一并牢记撰写这两本书的作者的思想,影响和独特观点。古代中国和近代欧洲早期的哲学运动,孙子和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所经历的政治局势以及每位作者的职业都对其作品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文本分析部分,我主要根据著作的结构和核心主题,对其所使用的论述语言以及它们要传达的信息进行考察,尤其是两者关于战争的定义,战争的性质,每位作者的战略定义,关于战争的准备,战争如何进行以及两位作者所认为的伟大将领应具备的素质予以密切关注。在上述关注点的讨论中,除了梳理《孙子兵法》和《战争论》中对应的内容,我也对两部著作围绕同一主题的分析相互参照,以确定它们各自的作者在目的和观点上的异同。《孙子兵法》中的孙子和《战争论》中的卡尔·冯·克劳塞维茨都是东方和西方战略传统的代表,因此他们在书中提炼出了许多关键点和因素,譬如他们都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一个强大的国家或者方式可以成功地结束冲突。尽管相距数千年,在地域和军事技术上也存在巨大差距,但我们可以从两者中学到的教训却极为相似。因此,这两部军事著作之间的异同,值得我们比较,对比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