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南部战国秦汉长城研究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kf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秦汉时期,游牧部族与中原王朝在北部边疆地区南北相对,为维护北部边疆稳定,中原王朝在北边建造有长城防御工事。自战国至东汉,各朝在北部边疆地区均兴建有长城防御工事,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可见,自北向南横亘着秦汉长城、战国燕北长城以及东汉长城。在此,以传世文献与长城资源考古调查相结合,以内蒙古东南部地域内战国秦汉长城为研究对象,探讨北部边疆同一地域内不同时段长城修筑的历史背景、相关政策导向与大致分布区域等变化趋势,探求内蒙古东南部战国秦汉长城作为大型军事防御设施,在长城发展史上具有特定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以传世史料为主,对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战国秦汉长城的修筑始末进行探讨辨析。认为自战国至东汉时期,由于不同时段的政策导向与边疆战略环境的变化,以及北部边疆地区游牧部族与中原王朝间的势力变化,共同作用下促成长城工事的建造。其次,从考古学与历史地理学角度相结合,论述战国燕北长城、秦长城与东汉长城的相关地理位置,修筑时间考证以及与长城相关的其他防御设施。通过传世史料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古城遗址考古报告相对比,对各段长城起止点与分布走向进行探讨。对长城相关防御设施包括障城、烽燧、边城的建筑特点与分布规律进行探析。在历史政治地理视角下探讨长城沿线以及中原至北边长城间交通道路问题。最后,通过对内蒙古东南部静态的长城防御工事的研究,折射出长城内外的动态变化,包括长城防御对象的更迭,建制特点的变化,以及功能的转变。认为长城内外动态变化趋势,是由对立至融合的过程。集中反映了游牧部族与中原王朝在长城地带焦灼的对峙环境,长城的位置变化也反映了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疆域变迁以及文化交融等问题。
其他文献
中原油田分公司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2+3开发层系,10余年前油田开采已进入综合开发治理阶段,目前油田综合含水达95.8%,地质采出程度为26.1%,工业采出程度为84.6%,可采储量全部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法,计算了Mg17Al12和Mg23Al30相的形成热、结合能、电子结构、热力学性质、弹性性质和熔点。形成热和结合能计算结果表明,Mg17Al
目前,国内有关公共艺术的研究大多基于技术层面,而有关艺术与美学层面的研究相对滞后。本文以传统吉祥图案与公园公共艺术为研究对象,提出将传统吉祥图案与城市公园公共艺术结合运用的观点。首先通过书籍、文献资料的查阅,认知传统吉祥图案与城市公共艺术的相关概念、历史渊源与发展、分类与形式等,通过相关案例分析,找寻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通过书
随着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信用就产生了,信用脱胎于信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社会自古以德治国,统治者始终高度重视道德伦理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而信作为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性能,尤其是燃油经济性和驾驶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对汽车零部件的精度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大量的先进加工技术被运用到汽车工业的大批量生产过程中。在这种环境下,无心磨削技术以其高精度、高效率等特点而被如传动轴、轴承类等汽车零部件生产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的无心磨削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使工件达不到使用要求,比如比较大的圆度误差问题。因此,对无心磨削工艺
汉字设计既是一门文化科学,也是一门造型艺术。通过字体设计造型验证理论、通过理论总结科学规律,得出最佳的可行性字型设计方案是本论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具有艺术性、民族性
社交媒体时代,信息密集化、高速度和全覆盖的传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也使关系到大众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谣言以更加迅猛、直接的方式出现在人们身边。具有“强关
电子商务的兴起在给予人们便利的同时也随之引发了一些新兴网络犯罪,刷单行为便是其中的缩影,经营网店的卖家为提升商品销量、店铺声誉,进行信用炒作,伪造好评记录;为了谋求
目的:探究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通过精氨酸代谢影响巨噬细胞极化和杀伤的机制。方法:(1)构建静息巨噬细胞(Mφ)与TM分生孢子体外共培养模型、LPS刺激的巨噬细胞(Mφ+LPS)与TM分生孢子体外共培养模型,在共培养24h、48h、72h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巨噬细胞iNOS、Arg1、TNF-α、IL-10、CD301、IL-1β的mRNA相对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