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肺癌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居于首位,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的80%-85%。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较差,缺乏有效的标志物。白介素-35(IL-35)属于白介素-12家族成员,IL-35由两个分子量均为35kDa的亚基组成:α亚基p35和p亚基EBI3。近年的研究表明IL-35在免疫系统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IL-35由调节性T细胞(Treg)产生,并可以诱导幼稚T细胞转化为Treg细胞,发挥免疫抑制功能。有研究报道,IL-35在结直肠癌,胃癌,胰腺导管腺癌和急性髓性白血病病人中表达水平增高,并和病人的临床指标以及预后具有相关性,但是IL-3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还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血浆IL-35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中的临床意义及预后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06位初治的NSCLC病人和78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病人组和对照组的血浆IL-35水平对比用t检验。血浆IL-35水平与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如性别,吸烟史,疾病分期,病理类型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关联分析。IL-35和总生存期的相关性用Kaplan-Meier法进行分析。IL-35在NSCLC病人中的预后作用经过单参数和多参数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NSCLC病人的血浆IL-35水平比健康对照显著升高(21.37±11.55pg/ml vs. 10.09±5.32 pg/ml,p<0.001)。 NSCLC病人血浆IL-35水平与疾病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p<0.0001)显著相关。以20.26pg/ml作为临界值,IL-35与缩短的总生存期具有相关性。单参数和多参数回归分析显示,IL-35是NSCLC病人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血浆IL-35在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中显著升高,与疾病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并具有独立预后价值,是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一个新的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