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叉神经本体觉的中枢通路是神经解剖学长期以来的未解之迷之一,主要是由于方法学的限制和传导本体觉的三叉神经中脑核(Vme)神经元在中枢内的分布特殊。1979年HRP跨节追踪技术的问世给这一研究提供了前提。1981年以后,Matesz、Nomura等,彭兆知等分别用此技术发现了Vme神经元中枢突投射于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区和邻接的网状结构(Vodm-LRF),形成“哑铃形”的分布区。1988年王百忍和李继硕以此为线索综合运用HRP标记技术,发现了一条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证明此通路由Vme→Vodm-LRF→”带状区”→对侧丘脑腹后内侧核(VPM)等四级神经元组成。“带状区”又分为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背内侧部(Vpdm),三叉神经运动核腹侧区(AVM)和上橄榄核背侧区(ADO)。但此通路中的Vodm-LRF和“带状区”等两个中继部位,是否有独立的中继核团存在,在此中继的前、后两级神经元间是否形成突触连接,都还是神经解剖学中的空白,此外有关此通路的电生理学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本论文的目的是用形态学和电生理学方法证明上述通路确实存在,以及最初对该通路的提法的正确性。整个论文可分两大部分:前四章节证明通路中各级神经元间的联系,以及以往未作观察的二、四级神经元的细胞构筑;后两章节主要是关于Vme神经元的传入投射,以及来自通路中第二级神经元---Vodm神经元的传入投射的意义。 1.溃变法和标记法相结合的电镜研究,将Ricin注入大鼠咬肌神经,HRP分别注入Vpdm和AVM。电镜观察证明,在Vodm区初级传入的溃变终末与HRP逆标的树突形成突触,突触后树突多为中间树突和近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