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湘西凤凰苗族鼓舞为例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n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了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正是民族旅游资源的源泉,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旅游资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旅游业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凤凰县的民族风情旅游正成为旅游世界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尤以凤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鼓舞为例,它是湘西苗族独具魅力的重要文化形式,生动地反映了苗族的民族性格,对于异文化的游客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本课题将密切结合湘西凤凰苗族鼓舞的开发的实际,以民族旅游为契机,研究民族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关系。  该研究的内容有:首先,对凤凰苗族鼓舞进行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包括凤凰及其旅游状况、凤凰苗族鼓舞的历史、内涵及价值。其次,研究凤凰苗族鼓舞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保护原则、保护策略与实践及取得的成效与经验。最后,结合鼓舞的实际情况证明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可以良性发展、取得共赢。本次研究收集资料的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调研对象包括政府、旅游企业、居民及游客。用凤凰苗族鼓舞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来证明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可以良性发展的。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城郊区域被划进城市的版图,大批农民从土地中剥离,成为了城郊失地农民。现实中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活动已经推行很多年,然而,客观地来说他们仍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就业岗位,大量的外来人口连同他们的家庭开始涌入城市,他们一般居住在房租较便宜的城乡结合部地区。由于户籍制度等
学位
在现代性的影响下,一方面人们开始理性化,对民间信仰的需求可能会有减弱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也在现代性的趋力下,各民间信仰庙宇展开了一种崭新的治理模式,使得民间信仰庙宇呈现出
研究生支教团是由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组织发起的一个项目,意在通过将高校中的优秀毕业生补充到地方教育系统中,以缓解一些地方师资力量的不足,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准。支教团是由官
近年来,民间公益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露,且在吸引大众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活力与魅力。本文以T市一个女学班为例,主要分析该民间公益组织女性角色的建构机制。  导论部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不仅关系到城镇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及整个社会的和谐。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可以借助城市社区这一社会化组织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