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昭和20年9月5日,朝日新闻社首次刊登了太宰治的新作《惜别》。虽然作品是在日本战败后才出版发行的,但毫无疑问,却是在战争期间写成的。这部作品是以鲁迅这样一位实际存在的外国作家,特别是年轻时代的鲁迅——仙台医专留学时代的周树人为原型创作的。而且,《惜别》是太宰治在战争时期,响应内阁情报局和文学报国会的号召而创作的唯一一部“国策文学”作品。《惜别》这部作品特别引入注目的地方,表现在其创作题材的特殊性(是一部将仙台留学时代的鲁迅作为主人公来思考中日关系的传记体小说)、创作时间的特殊性(书写于中日战争末期、但在战争结束不久后才出版)、创作动机的特殊性(文学报国会的邀请与太宰治自身创作欲望的二重性),以及作者与作品中人物关系的特殊性(背负着颓废、自虐形象的太宰治与作为中国国民灵魂的鲁迅两者间的落差)。笔者认为,正是在上述这些特殊性中隐藏着关于这部小说而产生的各种问题点的根源:如对战争时期微妙而又复杂的状况意识、对太宰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立场的阐释、对该作品的文学性评价以及对作品中思想的批判等等。本论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绪论:对本论文的目的及研究对象进行概述。第一章:整理相关的先行研究,特别是对迄今为止有关《惜别》的评论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第二章:在探讨《惜别》所体现的太宰治的战争观和鲁迅形象之前,首先考察了该作品创作期间的社会背景。笔者认为,正是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导致了太宰治创作动机的特殊性。本章对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太宰治的执笔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第三章:分析《惜别》中所表现的太宰治的战争观。人们在战争状态下的心理活动是处于通常状况下的我们所无法理解的。从《惜别》看来,太宰治既不是单纯的厌战或单纯的好战,而是既具有一种抵抗意识,而又具有一种日本必胜的意识,笔者认为应该从这两方面来分析太宰治的战争观。第四章:对《惜别》中鲁迅形象的形成过程、太宰治式的鲁迅形象的特殊性以及太宰治对仙台幻灯事件的独特解释进行了分析和考察。第五章:本章试图结合具体例子来说明我们一般中国人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与太宰治笔下的青年鲁迅形象之间的差异。而且就在我国被固定化的鲁迅形象和《惜别》中作为文学青年的鲁迅形象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语:总结全文,对今后的课题研究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