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细胞肠道病毒71型受体的筛选和初步鉴定

来源 :广州医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cpt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肠道病毒71型(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的成员,是引起儿童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暴发流行的主要病原之一。EV71感染不仅可以引起儿童手足口病,严重者还能引发一系列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并发症如无菌性脑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心肌炎和肺水肿等,病死率高。EV71病毒受体的鉴定对于明确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组织和细胞嗜性,明确病毒-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致病机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EV71受体的研究已经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已鉴定出EV71的两个不同受体:SCARB2和PSGL-1。因为PSGL-1主要在白细胞上表达,所以它不可能在非白细胞(比如神经细胞,上皮细胞)上作为受体。此外,用两者的配体或抗体都无法完全阻断 EV71对宿主细胞的感染。这些都提示 EV71受体不只一种,PSGL-1是否为第二受体,与PSGL-l无关的T细胞感染是否由SCARB2介导或是由其它受体介导还未可知。由此推测,应当存在一种或多种未知的EV71受体或受体辅助分子。  研究目的:  筛选和鉴定RD细胞上能与肠道病毒71型(EV71)VP1蛋白结合的受体蛋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EV71病毒受体特性和功能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方法:  1、EV71病毒的快速纯化及鉴定:EV71病毒在恒河猴肾细胞(LLC-MK2)细胞中增殖后,收获的细胞培养物经反复冻融、聚乙二醇6000沉淀、差速离心、氯化铯垫层超速离心的方法纯化病毒。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透射电镜(TEM)的方法对纯化病毒进行鉴定,并测定其感染性滴度及回收率。  2、EV71病毒候选受体的筛选:大量培养RD细胞后提取膜蛋白,双向凝胶电泳分离RD细胞膜蛋白后,通过Far-western印迹实验筛选能与EV71病毒VP1蛋白相互作用的RD细胞膜蛋白,同时设立阴性对照,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特异性结合的蛋白点进行鉴定。  3、病毒候选受体的初步鉴定:采用免疫共沉淀试验来验证SLP-2蛋白与EV71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结果:  1、病毒纯化后经SDS-PAGE检测后显示出三条带,相对分子量分别为34KD、30KD、26KD与EV71的VP1、VP2和VP3蛋白相符合。Western blot证实34KD的条带为EV71的VP1蛋白。经磷钨酸负染后电镜观察,能看到典型病毒颗粒。终浓度为10%的聚乙二醇6000沉淀后的病毒的感染性回收率为82%,再经氯化铯垫层超速离心后浓缩病毒的感染性回性率为29.0%。  2、通过Far-western印迹检测,从RD细胞上筛选到4个能与EV71结合的蛋白点。质谱分析仅鉴定出一个膜蛋白,即stomatin-like protein2(SLP-2)。免疫共沉淀试验显示SLP-2蛋白能与EV71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研究结论:  1、聚乙二醇6000沉淀与氯化铯垫层超速离心相结合的方法比氯化铯密度梯度区带离心方法更简便易于操作,且比单独聚乙二醇6000沉淀有更高的纯度,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病毒纯化方法。  2、至少有4个蛋白可以与EV71的VP1蛋白相互作用,其中RD细胞膜上的SLP-2蛋白能够与EV71病毒的VP1特异性的结合,可能是EV71病毒候选受体或受体辅助分子之一,其在EV71病毒感染RD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改善冲击式气动凿岩机工作循环是降低振动级的最有效方法。在单活塞凿岩机内增加一惯性活塞就可达到这个目的。除了适当减少推力外,无需采用其它防振措施,就可用这种方法显
睾丸间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睾酮,对雄性生殖系统的发育和众多生殖功能的维持是必不可少的。炎症是导致男性生育功能低下和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机制是炎性因子抑制了
目的用直接法测量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患者行单纯食道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前后前门静脉压力、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
【目的】  探讨胆道梗阻(Obstructive Jaundice,OJ)大鼠继发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中性粒细胞(Polymo
课程的有效衔接是"3+3"中高职衔接的内涵及重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衔接存在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衔接不清晰、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衔接不统一、职业能力与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