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理论视阈下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cf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艾丽丝·门罗,成为历史上首位凭借短篇小说获得该奖的作家,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门罗虽然没有被中国读者熟知,但在加拿大和美国已经广为人知,多次斩获欧美的各项文学大奖,被称为“加拿大的契诃夫”。作为一名女性作家,门罗擅长以细致的观察,运用细腻的笔触,反映普通人的成长经历、生活遭遇。本文主要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探讨门罗短篇小说中的男性和女性形象,同时结合女性主义叙事学,对艾丽丝·门罗的“女性书写”进行分析,力求从性别角度对门罗展开较为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正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艾丽丝·门罗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其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简要地阐释了社会性别理论概况。第二部分分析门罗小说中的男性形象,通过“诗人的气质”、身体的疾患、勇气的匮乏三个方面,指出男性其实具有和女性一样的性别弱点,他们并非像性别刻板印象中描述的那样强大,以此解构男性权威。第三部分研究门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从艾丽丝·门罗的小说中选取不同特点的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论证门罗小说中女性的觉醒与反抗,完成对女性新形象的建构。第四部分运用女性叙事学,从“女性文类”的选择、女性叙事视角、女性哥特元素三个方面分析艾丽丝·门罗“女性书写”的技巧与特点,探讨她作为女性作家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最后的结语部分,结合论文四个章节的研究成果,强调门罗在其短篇小说创作中体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思考。
其他文献
母题作为一个在文学研究中被不断运用的术语,而母题研究作为一种方法也在文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适用性。但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对母题的理论研究却一直不尽如人意,对母题的许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БорислеониДовичпастернак,1890-1960)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经典作家,兼杰出的诗人、小说家、翻泽家等多重身份
地名的词汇内容和文化内涵都极其丰富,它折射了语言的思维,负载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地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留学生的生活、交际都离不开地名。因此,本文认为对外汉
1982年作为连续剧集体发力的一年,形成了以《武松》、《蹉跎岁月》、《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为代表的范式文本(序列),也拉开了“四大名著改编连续剧”的序幕,树立了全新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