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筛选灰葡萄孢ATMT突变体库,获得一株不能产生分生孢子的突变菌株BCt78,采用PCR和Southern Bloting技术,对突变菌株BCt78进行了分子鉴定。利用TAIL-PCR技术获得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将所获得侧翼序列与灰葡萄孢基因组数据库中的已知基因序列进行BLAST分析,推测出了T-DNA的插入基因;通过PCR进一步验证T-DNA的插入位点,利用RT-PCR技术确定突变基因;最后对突变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胞壁降解酶活力、粗毒素的生物活性、对番茄叶片的致病能力及部分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灰葡萄孢分生孢子产生及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1. TAIL-PCR结果证实T-DNA插入到灰葡萄孢BC1G12707.1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处;RT-PCR结果证实突变基因为BC1G12707.1,该基因DNA全长为135 bp,编码1个由44个氨基酸所组成的假定蛋白(hypothetical protein)。2.突变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灰白色、生长速度减慢、不能产生分生孢子及菌核;对番茄叶片的致病性增强,且胞壁降解酶PG、PMG活性显著增强。突变菌株中参与细胞壁降解的角质酶基因cutA、多聚半乳糖醛酸内切酶基因Bcpg1;信号转导途径基因PKA1、PKA2、Bac、Bmp3;产毒素基因BcBOT2(sesquiterpene synthase)、漆酶基因Lac1;跨膜蛋白基因Btp1表达增强。3. BC1G12707.1基因在灰葡萄菌株的产孢、产菌核及其致病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