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改性丙烯酸酯压敏胶导热性能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nd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粘接技术应用很广泛,大到军事工业、建筑工业等,小到电子产品、日常生活等。丙烯酸酯压敏胶作为粘接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压敏胶。与其它压敏胶比较,它的优点很明显,比如成本低、耐候性、耐热性较好等。但是,对于在某些特殊环境下(比如高度封装器件)使用时,其散热问题会制约其应用。所以,可通过功能改性获得综合性能更优的胶粘制品,提高应用范围。  石墨烯因为其本身独特的二维周期网状结构特点,孤对π电子能够在石墨烯平面内自由运动,这种特殊结构赋予了石墨烯优秀的导热性能,被认为是优秀的热控材料。高分子材料性能优异,但其热导率很低,所以为改善其导热性能,会向高分子基体中掺入高导热填料来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因此,本实验希望采用高导热的石墨烯作为填料来改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导热性能,来满足更多电子器件对散热的须求,拓宽其应用范围。其具体内容及结果如下:  1、选用工业鳞片石墨为基础原料合成氧化石墨,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热重分析(TGA)等表征手段对氧化石墨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氧元素的含量高达48.71%,石墨片层中存在大量含氧基团,有利于后续剥离制备少层石墨烯。  2、使用环境友好型的还原剂葡萄糖、草酸钠来对比水合肼还原氧化石墨制备石墨烯。水合肼还原氧化石墨制备石墨烯的效果相对较好,经水合肼还原后,产物中氧元素的含量下降了21.36%,部分含氧基团(如COOH、C-O-C、C-OH等)并没有被完全还原彻底。其次就是草酸钠和葡萄糖,其还原产物中氧元素含量分别下降了14.44%和13.27%,还原效果均一般。虽然水合肼还原效果更好,但是合成的样品中缺陷较多,而且其石墨烯内部结构规整度也相对较差,容易团聚,不利于分散。  3、利用葡萄糖还原氧化石墨制备的石墨烯功能改性丙烯酸酯压敏胶,复合压敏胶体系的保持力均能达到或超过72小时,剥离力也从11.75N/25 mm增加到近19.00 N/25 mm,导热系数也从32.13 W/m?K增加到近80.00 W/m?K,增加幅度达249%,表现出很好的胶粘性能和导热性能。随后探究了不同基材、不同石墨烯用量、不同增粘树脂用量等对复合压敏胶粘性能和导热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导热机理进行了探究。
其他文献
该文首先合成了硅氧双负离子引发剂4,4一双苯醚.采用二次加料法合成了三嵌段共聚硅氧烷:聚硅氧烷(PMP).由于引发剂为双阴离子,只需两次加料,优于单阴离子三次加粒法,从而避免
本文主要是以聚丙烯(PP)和有机膨胀型阻燃剂(IFR)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可膨胀石墨(EG)、协效阻燃剂氧化锌(ZnO)及硼酸锌(ZB),熔融共混制备了PP/IFR、PP/IFR/EG、PP/IFR/ZnO、PP/IFR/ZB、PP/IFR/EG/ZnO、PP/IFR/EG/ZB等复合材料。通过对复合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结果测试及热分析,研究了IFR/EG、IFR/ZnO、I
目的:分离杜仲叶防治骨抟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活性部位,研究杜仲中提取物对骨代谢和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增殖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明确杜仲补肾、强筋健骨的药效成分与
研究了合成聚磷酸酯的几种方法.1.溶液聚合法;2.酯交换反应法;3.熔融聚合法.对溶液聚合法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发现当使用DMAP[4-(N,N-二甲基)氨基吡啶]和碳酸钾为缚酸剂时,
该论文运用量子化学方法对辅酶参与的酶催化-碳单元转移反应进行研究,试图从电子水平上解释生物体内-碳单元反应的机理.该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章,简单介绍了量子生物学的发展
该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硼锂族合物体系.该论文在研究目的在于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电子密度拓扑方法对硼锂簇合物体系的基态激发态的分子构型、电子结构和化学键的性质进行研
该论文以杯[4]芳烃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分子/离子识别为研究课题,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综述了杯芳烃的分子设计、分子/离子识别以及分子组装的最新研究进展.2、合成了
该文以典型的非晶态高分子-聚苯乙烯为样品,采用各种光物理技术研究了不同本体凝聚态,良溶剂稀溶液,浓溶液中的π-π相互作用,并且对π-π相互作用的温度依赖性进行了探讨.
该文探讨了含取代吡啶杂环的不对称硫代磷(膦)酸酯的合成及杀菌活性,合成了0-乙基0-(6-氯3-吡啶基)甲基0-取代苯基硫代磷酸酯(3)及0-取代苯基0-(6-氯3-吡啶基)甲基苯基代膦酸
第一章前言综述了近年来化学及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概况,着重介绍压电传感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DNA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以及芯片实验室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第二章用阻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