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与消费者农产品供需协同研究--以扬州市为例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lee1985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但由于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相关制度不健全等多种原因,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作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主体,家庭农场和消费者的供需协同可以实现农产品供需的良好对接,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实现双方的价值增值,是缓解农产品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家庭农场与消费者农产品供需协同具有较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在文献评述和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之上,首先,研究了家庭农场与消费者农产品供需协同机理与协同内容;其次,利用扬州市109个家庭农场和183位消费者的相关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农场与消费者农产品供需协同的现状,剖析了协同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基于调查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家庭农场与消费者供需协同的影响因素;最后,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双方农产品供需协同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如下:  (1)家庭农场主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但对农产品供需协同存在协同认知偏低、信息渠道不够通畅、资金补贴不足、技术指导有限等问题;而消费者的农产品供需协同认知较好,具有良好的农产品消费能力,初步拥有农产品定制的协同诉求。  (2)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农场主认知、宣传获取、信息沟通、创新意识4个变量对家庭农场参与农产品供需协同有显著正向影响,风险偏好、信息沟通、产品信任、参与互动、消费者自身特质5个变量对消费者参与农产品供需协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3)依据研究结论,从三个方面提出促进家庭农场与消费者农产品供需协同的对策建议:一是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供需主体协同意识和认知度。二是拓宽信息沟通渠道,促进家庭农场与消费者的有效协同。三是完善风险机制,建立农产品生产-消费透明链。
其他文献
2017年底《合作社法》的修订,正式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概念。联合社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的再联合经济组织,部分程度上可以应对和解决合作社发展中的“小
伴随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参与范围越来越广泛,从最初少量的优势产业,发展到今天农牧业企业的加入,都彰显着我国国力的提高和世界地位的提升。然而,我国农牧业企
不少幼儿园老师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娇气了,本应坚强、勇敢、自信的男孩子更是阳刚之气不足。其实,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幼儿园,在中小学以及社会上也不鲜见。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参与往往不够。《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火爆,恰好折射出了这一点。同时,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男教师比例过低等,都是孩子阳刚之气不足的重要原因。  于是,培养孩子的阳刚之气成为各学段教育的热点话题,更有人发出了“拯救
新疆喀纳斯生态旅游景区是我国蒙古族图瓦人和哈萨克族的聚集地,世代“逐水而居”以放牧打猎为生。随着经济发展、牧区人口的增加、草场质量下降以及国家禁猎和定居等政策的
8月1~6日,许昌市举办了全国幼教专家与幼教名师“有效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由许昌市教育局主办、许昌实验幼儿园承办。许昌市教育局局长高建国等到场指导,来自全市的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26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观摩活动特邀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以及其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林琳、顾莹,常州市首届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成员王彦、陆燕、唐静等,来为许昌市幼教同行传经送宝。  活动中,应彩云老